发布时间:2022-07-26 17:13 阅读量:6415次
摘要 我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全党统一、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攻坚克难,不懈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生活,更是在农村发展问题上,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宝贵的经验。但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在现实农村生产生活中,也出现了诸多制约农村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作者通过多年实践和调研,总结、剖析了影响农村发展的一些问题,综合分析农村发展所存在的人才、土地、教育、住房、医疗和养老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合理化建议和应对对策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土地;教育;住房;医疗;养老。 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城市拉力与差距越来越大的乡村间推力使农村越来越多人涌向城市成为常态,以寻求更多的经济收入,获求更大的社会资源,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人口的流动虽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农村与外界的交流,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收入。但也因此在广大农村很多地方出现了“老人村”, 越来越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社会现象日益突显。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致使这些问题日益增加。 一、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未来制约中国农村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失。随着中国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新时代的农民义无反顾地加大了对下一代教育的投资,鼓励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促使一部分年轻人通过读书走出农村;另一部分初高中毕业,通过技术培训获得一技之长,进入城镇工作,最终安家落户于城市;还有一部分凭着力气当上了新一代的农民工。从而导致农村“留守老人” “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日益增多。 土地是农民朋友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生产收益较低。青壮年的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农村的大量土地失去了更好的管理。 农村基础教育亟待需要加强。据调查,2021年,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八社村,一个两千多人口的行政村,当年出生的仅3名婴儿在村里上户口,而去世的却有17人。鞍山市岫岩县新甸镇乐全村,年出生仅有5名婴儿,而当年去世的老人有20人,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学苗越来越少,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2021年9月份入学小学一年的学生仅为15名。 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扩展。近年来,国家花大力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了投入力度,每年都在有计划、有规划、大规模、多方式地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由于留守的人越来越少,则出现了农村的空房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每个村庄空房率大约在30%左右。 农村的问题还有医疗保险、就医困难的问题。 养老也是农村亟待解决、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更是全社会未来面临的大问题。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不愿给儿女添麻烦,故土难离,仍然依靠种地来维持生计。 二、农村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有效的应对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经过认真思考,深入剖析,特提出如下应对建议、解决方案和相应对策,仅供有关部门参考和借鉴。 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归巢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农业是基础,农村是载体,农民是根本,是核心,有了农民,才可以谈农村发展。各级部门要携手联动,采取各项举措,来吸引农民工、大学生、企业家、乡贤们,返乡归巢,回乡创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外出的人归期不定,留守的人望眼欲穿。通过产业吸引人才集聚,结合家乡特色资源,创建优势产业,制定人才回乡创业政策,给年轻人足够的发展创业空间,利国利民。农民朋友外出打工,仍然心系家乡,身在异乡互思念,夜深人静难入眠的煎熬,只有经历的人才能理解。如果在家乡创办好的产业和企业,守家在地就能打工赚钱,就业发展,既解决了土地有人管理,又解决了家庭有人照顾,子女有人教育,老人有人赡养,切实把全国“三农”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引人回乡好政策,发展创业给空间,解决就业利多赢,安居乐业促振兴。 想方设法有效利用土地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保护好土地,利用好土地,管理好土地,是国家层级的大问题。土地托管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形式,土地托管现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产生的新成果。通过规模化的土地托管,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便于机械化耕作及现代化的农事管理,符合中央制定的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托管保证了农户的承包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因而给了农户定心丸,有了心理保障,农民朋友就可安心地做自己擅长的事儿,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提高家庭收入,且更能体会到个人价值的存在感。 土地用好绽芬芳,金秋收获五谷香,合理规划勤致富,红心向党慰中央。 多项方式提升教育水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加强农村教育更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资源整合,搞好多层次教育。一是优化教学资源,让孩子们都能得到更好的基础教育;二是择优生源,结合兴趣,因材施教,建立兴趣导向教育,为国家各项事业储备专项人才;三是做好职业技能教育,在初中奠定兴趣和基础,在高中考入大学和相应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合理分流,让每一位学生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各有所就,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四是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教育。引导农民有尊严感和自豪感,重视农业生产,搞好农村发展。通过短期培训、专项培训,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新时代的农民都成为懂科技,会经营,有素养,能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教育改革人为本,平衡发展力求稳,层次多样来培养,农民素质大提高。 多种举措把空房变乡愁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进城的人越来越多,致使农村空房率越来越高。结合地理优势,特色资源,将空房子有机整合,锻打出有特色有故事的农家乐。挖掘乡村文化、历史沉淀、名人经典,打造一个有文化有底蕴的美丽乡村,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回乡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成就感。 忆苦思甜留乡愁,乡村文化办旅游,名人经典好传承,幸福生活上层楼。 集中投资改造城镇医院 现有农村的城镇医院,有着较好的基础建筑设施,吸引投资,进行合理地优化设计和改造,建立健全“县医院是龙头、乡镇卫生院是枢纽、村庄卫生室是网底”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赤脚医生”模式的推广,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最实惠的医疗服务,杜绝“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现象的发生。要扎实做好“小病没负担、大病有兜底”,加大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让农民不必因费用过高而错过治疗、放弃治疗。 城镇医院多开发,康养结合遍地花,老有所依无牵挂,人人称赞家家夸。 多方努力打造乡村康养 筹建适合乡村老人的养老院,是农村康养的发展方向,既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又让很多农民朋友找到护理人员的就业岗位,立足于乡村资源,合理利用家乡现有空房,改造属于农民自己的养老机构,老人更喜欢熟悉的山水,熟悉的人,熟悉的习惯,熟悉的味儿,安享晚年,也免去了儿女们的牵挂。以乡村文化为基础,以发展和壮大乡村经济为理念,实现乡村共同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目标,发展乡村康养产业,满足“健康老龄化”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 闲时有友可交流,琴棋书画解忧愁,其乐融融大家庭,开心快乐晚年留。 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到2022年,中央连续发布了1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引。相信通过国家给力,各届努力,全体协力,农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2021年07月01日. [2]人民日报,2021年02月28日. [3]庄龙玉,龚春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 [4]张毅慧.新时代加强全民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N].吉林党校报,2019-04-01. [5]陈春梅. 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商情,2020年23期.
注: 阚国仕、张相明、王健业、胡桂鹏四位同志分别现任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八社村、泉眼沟村、后杨木林子村、北大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阚国仕同志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曾挂职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科技副市长;于梦竹同志在基层工作多年。 阚国仕同志为第一作者,胡桂鹏同志为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