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04 08:32 阅读量:4433次
1919年5月4日,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在北京暴发。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北洋政府的无能,北京的青年学生群情激愤,热血沸腾,他们纷纷罢课,组织演讲、游行,短短几天,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参与起来,罢工、罢市。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 100多年过去了,“五四”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伟大“五四”精神,依然历久弥新,鼓舞着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纪念“五四”运动104周年之际,广大青年当重温这段历史,弘扬“五四”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汇聚“追逐梦想”的青春力量。1919年,北洋政府外交失败,北大等学校3000余名学生发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正义呼喊,唤醒了民族觉醒,掀起了国人反帝反封建的高潮。100多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根植在中国青年的血脉之中。李大钊先生曾说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一群有理想、有信仰的青年们发光发热。广大青年要永葆如磐的初心,牢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广大青年要树立思想旗帜的“定盘星”、坚定理想信念的“主心骨”、夯实政治坚定的“压舱石”,把理想信念融入血脉灵魂,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青春之我逐梦伟大征程。 弘扬“自由平等,追求进步”的民主科学精神,汇聚“砥砺奋进”的青春力量。甲午战争之后大量革新思潮传入中国并影响着觉醒的中国青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形成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100年前的中国青年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觉醒,找到了马克思主义,100年后的当代青年,已经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广大青年应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汲取前行力量,常怀进取之心、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积跬步以致千里。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同人民共呼吸,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中奋楫扬帆、破浪前行。 弘扬“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改革创新精神,汇聚“强国有我”的青春力量。“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爱国主义应该体现出理性的思维、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也决定着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广大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今,我国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虽已走在世界前列,但还有相当一些领域仍受制于人,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成果依然寥落星辰。青年强则国强,新时代的青年,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本立场来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发展科学,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发挥青年人的闯劲、拼劲,大胆试错、自主创新,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打破藩篱、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汇聚“强国有我”的青春力量。
丹东市振安区教育局 吴天军 【责任编辑:张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