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6 18:50 阅读量:8714次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更需要保护和激活乡村治理的主体协同能力,增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党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管农村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要把党建引领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环节、全过程,以高效统领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全域生态保护,发挥党建引领凝聚力。纵向构建乡镇党委、村社党组织、网格党小组三级联动的党组织体系,形成“党委统领全局、村社具体推进、网格落实任务”的“党建+生态”工作模式。打造宜居乡村,重点从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入手。过去,存在着农村生态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生态环境得不到提高。如今,从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到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从坚决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到集约化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一项项农村生态治理项目正在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基础得到夯实,农村正在旧貌焕新颜。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更不是用“钢铁丛林”取代屋舍田园,而是要确保每个乡村都有独特村景,突出村庄规划建设与田园风貌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要求,把绿色乡村打造为展示乡村振兴新形象、新气象的窗口,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亮丽乡村图景。 聚焦绿色产业发展,畅通党建引领生态力。推行“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循环发展”的生态富民模式,推进农村党建与乡村旅游经营、民宿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广袤农村作为实现绿色振兴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打造绿色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变为“金山银山”的重任。各地区要因地制宜,靶向施策,依托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完善“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深挖文化历史,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优先打造一批绿色产业示范项目,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形成辐射效应,形成农村绿色发展核心地带。要鼓励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新乡贤”回乡创业,吸引高校学子、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在乡村振兴大潮中挥洒自己的专业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聚焦基层堡垒构筑,健全党建引领组织力。欲筑室者,先治其基。着眼基层党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为契机,深入推广推进村级优势资源融合,有效延伸产业触角。把村级党组织作为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围绕“三产融合”要求,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富、产业铺路,通过新建和联村共建合作社等方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组织掌舵、党员带动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赋予新的绿色乡村振兴时代内涵,把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根植于心、外化于行,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荒山秃岭到树木葱葱的环境之变,从“人无三分银”到腰包鼓起来的收入之变,不仅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把乡村治理成效转化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有力体现。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工作合力,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守护好广阔农村的碧水蓝天,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夯基垒台、指明方向。 作者:王璐明 【编辑:乔宇】 【责编:王雪弘】 【审核:王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