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23 15:16 阅读量:2204次
深化拓展“理论宣传志愿行动”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全覆盖
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市积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在基层的实施,创造性地开展了“理论宣传志愿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展,确保这支队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激情与活力。截至目前,23万余名志愿者组成的“理论宣传志愿军”,已累计开展理论宣传活动20余万场。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广大理论宣传志愿者怀着满腔热情,活跃在城乡基层,利用各种有效平台,采取各种宣传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着党的声音,在全地区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一是领导干部沉下去带头讲。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中,丹东市提出了“三带头”,即领导干部带头学习领会、带头培训宣讲、带头贯彻落实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实际制定、印发文件,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一名理论宣传志愿者,深入各自分管领域及基层联系点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走在前列,当好表率。通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讲,带动了更多的理论宣传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将方方面面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上来,使党的十九大精神成为推动丹东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是志愿者网格化互动讲。在“理论宣传志愿行动”推进过程中,我们着力构建全市性理论宣传志愿者网格化体系,目前,全市已建立理论宣传活动站105个、市民理论学校130所、理论学习中心户500余个,实现了理论宣传网格全覆盖。市委宣传部组织理论宣传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引导理论宣传志愿者把宣讲内容融入本地实际,贴近百姓生活,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使宣讲起到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作用。
三是全媒体多平台灵活讲。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联动互动,全媒体“全天候”传播,市民只要打开报纸、电视、广播、电脑、手机,就会与党的十九大精神面对面。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专版;依托新兴媒体,有效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宣传部的要求,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好“理论宣传志愿军”“群众宣传、宣传群众”的独特作用,组织广大理论宣传志愿者广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分众化、对象化、网格化、网络化理论宣传宣讲,最大限度地实现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全覆盖,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创丹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大力推行网格化微宣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干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
近年来,锦州市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为目标,以推行网格化微宣讲为抓手,先试点后推广,培养出了一支扎根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宣讲队伍,探索出了一条接地气、连民心、重实效的理论宣讲新路子,使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把握群众需求,确立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宣讲理念。锦州市确定“五思考五定位五明确”。一是思考“讲什么”的问题,做好内容定位,明确网格化微宣讲必须以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主。二是思考“给谁讲”的问题,做好对象定位,明确宣讲对象是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三是思考“谁来讲”的问题,做好宣讲人员定位,明确基层宣讲员以村干部、社区干部、乡镇街道机关干部为主。四是思考“怎么讲”的问题,做好宣讲方式定位,明确必须以接地气的方式宣讲,使之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五是思考“在哪讲”的问题,做好宣讲地点定位,明确宣讲地点主要集中在村屯社区、街头巷尾、单元楼道、田间地头和居民家中。
二、培养宣讲队伍,夯实基层理论宣讲的人才基础。一是坚持选择与培育相结合。采取由乡镇(街道)组织报名,县区委宣传部进行初选,市委宣传部组织上台试讲的方式,筛选出有理论基础和宣讲能力的村干部、社区干部和乡镇街道机关干部作为宣讲团的主体成员,形成相对稳定的宣讲队伍,培养理论走进大众的骨干力量。二是坚持引导与培训相结合。组织从内容到形式的系统培训,着力提升宣讲员的宣讲水平。目前,全市已培养微宣讲员2500多人。
三、注重制度建设,推进基层理论宣讲的常态化、长效化。为推进基层理论宣讲的常态化、长效化,建立健全了六项制度:一是周调度月调整的人员进出制度;二是分层集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培训制度;三是专家把理论关、微宣讲员添事例、群众挑毛病的集体撰稿制度;四是精品示范、微宣讲员集体探讨宣讲艺术的备课制度;五是集中研讨制度;六是考核奖励制度。
四、创新宣讲模式,着力增强基层理论宣讲的生命力。把一个村或社区作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设两至3名微宣讲员,开展时间灵活、方式灵活的微宣讲。在宣讲方式上,要求微宣讲员讲出百姓能够接受的掏心窝子的话,让群众感到贴心,从心理上接受微宣讲员。在时间和地点的把握上,要求宣讲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讲到田间地头,讲到床头和炕头,确保既不耽误农事生计,又能满足群众需要。
积极推广“理论快闪”宣讲模式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播到最基层
中共阜新市委宣传部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阜新市委高度重视,全面发力,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市委宣传部认真组织宣传宣讲,积极推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理论快闪”宣讲经验,努力使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目前,全市共启动“理论快闪”宣讲队近百支,开展宣讲近400场,受众2万余人。
一、把握特点,发挥“四大优势”。一是宣讲时间一般半个小时左右,体现了简洁、精炼的特点;二是宣讲由一个群体来完成,分专题完成宣讲任务,增强了宣讲的生动性;三是精美的视频、优美的背景音乐等时尚手段的综合利用,使宣讲增强了吸引力;四是宣讲内容提纲挈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
二、加强协调,做到“四个统一”。一是统一部署。各县区宣传部门成立“理论快闪”宣讲队,各乡镇、街道成立“理论快闪”小分队,从点到面,全面部署。“理论快闪”队伍在基层的普及使理论宣讲队伍从宣传部、党校唱“独角戏”转变为多部门联动的“大合唱”。二是统一编写讲稿。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讲工作政治性强,我们提出讲全、讲准、讲实、讲活的要求,统一编写讲稿。三是统一制作宣讲PPT。“理论快闪”宣讲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为了增强灵活性和吸引力,具备播放条件的场所一般要配备投影仪,PPT作为视觉动态呈现和宣讲内容展示的重要载体,要求较高,我们要求各县区统一制作、统一使用。四是统一宣讲时段。各县区通过统一培训和排练,挑选相对成熟的小分队分批次开展宣讲。多支宣讲队统一行动,形成强大声势,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推动掀起了学习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三、抓住重点,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有效回应他们的关切;二是与党员干部群众的工作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力所能及地回答他们的理论政策需求;三是与受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解疑释惑,明晰方向,凝聚力量,激发干劲。
四、聚焦基层,努力推进“两化”。一是推进“理论快闪”进一步大众化。力争让每一场“理论快闪”都契合基层群众心声,要求队员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努力使宣讲更加贴近百姓。二是推进“理论快闪”常态化。经常性组织宣讲队深入基层,进行菜单式解读和拉家常式面对面讲解。时间不求长,听众不求多,场面不求大,及时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传达到基层,确保全覆盖。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力争把“理论快闪”宣讲队打造成理论下基层的“轻骑兵”和理论大众化的“梦之队”,进一步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用通俗的语言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真正解决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宣讲接地气理论入人心
中共抚顺市委讲师团
党的十八大以来,抚顺市委讲师团以理论宣讲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破解理论与群众“最后一公里”上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尝试,创造性地把面对面宣讲与群众性活动巧妙结合起来,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广场理论宣讲活动,走出了一条接地气、入人心的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新路子。
一是顶层设计,管理规范化。讲师团针对为什么讲、讲什么、谁来讲、在哪儿讲、怎么讲等问题,结合不同群体对宣讲活动的需求,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渐进式发展的思路作出部署。五年来,“广场行”活动形成了符合实际的“三固定一创新四统一”宣讲模式:“三固定”就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一创新”即创新宣讲形式,就是将宣讲与文体表演相结合、与播放影片相结合、与有奖问答相结合、与现场服务相结合;“四统一”即统一悬挂标识“我们在一起·凝聚正能量”,统一播放开场曲《习主席寄语》,统一主持词模板,统一聘请百姓观察员。
二是围绕中心,理论主体化。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主体内容,确保“广场行”活动始终突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我们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共推出了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市党代会精神”“转型振兴”“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说好抚顺故事”等170多个宣讲主题,有效地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广大市民中去。
三是整合资源,队伍社会化。通过整合资源,把全市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组织起来,成立了抚顺市“广场行”理论宣讲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又划分为理论宣讲报告团、夕阳红报告团、劳动模范报告团、公务员职业道德报告团、警官报告团、企业精神报告团、大学生宣讲报告团和百姓理论宣讲团等专题宣讲团队。
四是连接地气,形式多样化。“广场行”活动主要采取微宣讲的方式:在内容上,把“大主题”分解成灵活的“小菜单”,展现了分众化、对象化的优势;在对象上,注重层次性,针对不同的受众和群体,进行差异化宣讲;在队伍上,把“大部队”分散成若干个“小分队”“先锋队”,占领各个舆论阵地;在方式上,把“大道理”转化成生动的“小故事”,把传统的长篇大论宣讲转变为短小精炼的“微宣讲”;在形式上,突出三个结合,即传播理论政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主旋律、正能量与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
以多样化推进理论宣讲大众化
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宣传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宣讲工作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如何发起宣讲、发动群众、发掘潜力、发挥作用,切实有效地实施宣讲工作是我们经常思考和寻求破解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我们不断展开探索和实践,按照宣讲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多样化的工作举措推进理论宣讲实现大众化,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上下功夫,取得了比较扎实的成效。
一、以多样化的结构加强宣讲队伍和阵地建设。首先,组建四支宣讲队伍。一是工作队伍。主要来自于“联系帮带”的区领导、区管干部、街道理论中心组成员、社区工作者。二是专业队伍。主要来自于理论工作者、知名专家学者、教师,为全区党员干部作宣讲。三是业余队伍。主要由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等组成。四是文艺队伍。主要是由文艺家队伍、社区文化志愿者构成。其次,建设好、管理好形式多样的宣讲阵地。一是管理和应用好自管阵地和社会阵地。二是管理和应用好室内阵地和户外阵地。三是管理和应用好网上阵地和网下阵地。
二、以多样化的维度推进丰富多样的宣讲。一是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为重点宣讲内容。一方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设置宣讲内容,特别是针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8个专题、18个宣讲重点进行推进;另一方面,结合省市重点工作要求和区情实际设置宣讲内容,认真把关宣讲提纲,准确把握宣讲方向,稳步推进、重点宣讲。二是以宣讲对象的直接需求为重点宣讲内容。以群众最为关心的各类民生问题作为重点,让宣讲更加贴近受众对象的实际需求。三是以宣讲对象的精神追求为重点宣讲内容。我们注重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宣讲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丽环境、安全创建等开展宣讲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福祉。
三、以多样化的路径持续提升宣讲效果。一是开展艺术化宣讲。通过诗歌、合唱、京韵大鼓、书画等形式,编排创作生动形象的文艺节目,推进理论的普及和政策的传播。二是开展微宣讲。微宣讲就是利用微散时间在微小场所对微众人群开展的宣讲。三是开展实物融合式宣讲。我们设计宣讲产品,以实物作为载体,发放到居民群众手中,先后设计制作了一批印有卡通形象、核心语句、经典理论段落、传统美德故事的各类实物产品,如小扇子、购物袋、冰箱贴等理论宣讲产品。通过使用这些物品,达到宣讲和宣传的目的。
在网格化中架起理论走进群众的桥梁
中共鞍山市立山区委宣传部
2015年,鞍山市立山区被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确定为全省基层理论宣讲网格化试点单位。几年来,我们按照区域管理、地域相近的原则,将街道、社区科学合理划分成若干个网格,以网格为基本管理单位,为每个网格配备宣讲队伍,将理论宣讲置于网格之中,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化基层理论宣讲体系。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各类宣讲3万多场,受众达十万多人次;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全区各网格中累计开展各类宣讲780多场,受众8100多人次。
一、着眼解决“谁来讲”问题,组建三支队伍。一是干部专家宣讲政策理论。针对区委中心组和9个街道党工委中心组的10个网格,成立了由机关干部、党校教师、律师、心理专家等十余人组成的“力量”理论宣讲队伍。二是道德模范讲道德风尚。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层次的53个网格,组建了30多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成立的“先进人物”宣讲团队和“文明家庭”主要代表十余人成立的“家风”宣讲团队。三是平凡百姓讲身边故事。针对社区层次的516个网格,组建了由近1000名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庭院式”微宣讲团队。
二、着眼解决“在哪讲”问题,用好四大阵地。一是用好社区大讲堂。利用全区40个固定社区大讲堂提供“送餐式”与“点餐式”相结合的宣讲“菜单”,对居民开展集中式理论宣讲,使党的理论能按需求精准地延伸到各个群体中,实现理论宣讲大众化、分众化、生活化。二是用好网络渠道。利用立山党建网、“立山之声”政务微博、“微立山”政务微信及各街道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设置微理论专栏,同时建立“社区书记工作站”微信群,快速布置理论宣讲工作,及时交流理论宣讲经验,有效传播党的理论知识。三是用好文化广场。利用活动广场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融入性理论宣讲。今年,新修文体活动广场9000余平方米,并投资100余万元,新建社区广场“宣讲亭”6个。四是用好户外载体。利用社区宣传栏、户外墙体宣传板、大型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墙报、板报等开展党的理论宣传,几年来为40个社区建设了户外宣传栏,为80个社区制作了5000块户外墙体宣传板。
三、着眼解决“讲得好”的问题,健全三个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制定《理论宣讲网格化实施方案》,成立立山区理论宣讲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宣传部。二是考评机制。制定《立山区理论宣讲网格化考评办法》和《理论宣讲网格化工作制度》,实现制度上墙。三是培养机制。制定《立山区理论宣讲队伍培养规划》,采取集中授课、观摩学习、一对一培训、宣讲员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理论宣讲员的理论素养与宣讲水平。
打造“乡村讲堂”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强起来
中共铁岭市铁岭县委宣传部
近年来,铁岭县把“乡村讲堂”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到目前,全县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乡村讲堂”151个,既搭建了承接县乡送理论下基层的有效平台,又打造了农村理论武装的坚固阵地。在具体工作中,实现了“乡村讲堂”标准化运行、大众化推进、特色化引领的目标。
一、“乡村讲堂”标准化运行。一是坚持硬件设备硬性规定。每个“乡村讲堂”要有不少于80平方米的教室,内有配套桌椅、讲桌、书柜、音响,以及电脑、电视、投影仪、远程教育等电化教学设备,并提供图书、报刊等学习资料。二是坚持日常管理制度规范。每村均设立专(兼)职“乡村讲堂”管理员,统一制作《教育培训规定》。三是坚持宣讲队伍分层组建。除组织县乡理论宣讲团成员定期深入“乡村讲堂”宣讲,还在各村组建由村干部、老党员、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等构成的“百姓宣讲团”,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四是坚持学习活动科学安排。“乡村讲堂”教育与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至少每个单月组织一次理论宣讲,每个双月进行一次实用技术辅导,每半年开展一次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今年年初以来,全县依托“乡村讲堂”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家风教育、技术指导等1800余场,切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舆论阵地。
二、“乡村讲堂”大众化推进。一是让宣讲走进百姓生活。立足宣讲大众化,围绕“讲农民的道理、发农民的心声”设计宣讲专题,讲出农民一听就能明白的道理,让群众听得进、有所得,达到思想共鸣。二是让百姓走上讲台。借助“乡村讲堂”定期开展“大家讲”活动,通过自荐和推荐方式选出农民代表登台宣讲。通过身边先进典型的“现身说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讲堂”大放光彩。
三、“乡村讲堂”特色化引领。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借助“乡村讲堂”阵地,举办铁岭好人事迹报告会、传经送宝致富经验交流会、家政服务技能大赛、农村广场舞展演等活动,充分展示了“乡村讲堂”的魅力,激发了农民对“乡村讲堂”的热情。二是创立共建模式。提倡“村部+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共建“乡村讲堂”模式。作为全市基层宣讲示范点李千户镇小屯村“乡村讲堂”,采用“村部+农户”模式,依托农家书屋和党员活动室成立“乡村讲堂”,使“乡村讲堂”与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资源共享,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学习活动场所;把理论宣讲、全民阅读、党员“三会一课”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乡村讲堂”内容,带动了农家书屋建设,增强了党员学习活动实效。
用绽放光芒的理论宣讲筑牢幸福和谐堡垒
大连市中山区人民路街道“红垒宣讲团”
人民路街道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径,通过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创建“红垒宣讲团”,以真人真事、真言实语、真情实感,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以小故事阐明大道理,推动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注入新动力,奏响凝聚能量、绽放幸福新乐章。
一、着眼“三化”目标,推动党的理论深入人心。一是党的理论身边化。以街道讲坛为中心学习点,建立4个社区讲坛、20个楼院支部讲坛和40个居家学习点,让每名党员群众都能直接就近参与其中,随时随地学习、理解和掌握党的最新理论。二是党的理论经常化。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普及。三是党的理论对象化。“居民有什么需求,我们就力所能及提供相关服务;居民想了解哪些政策,我们就宣讲好相关的内容。”这是2014年“红垒宣讲团”成立时的宣讲誓言。几年来,宣讲团成为街道服务民生的好帮手。
二、着眼“三让”模式,选好宣讲人。一是让身边人讲身边事。广泛吸纳民间“小角色”充实宣讲“大队伍”,把话语权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百姓,创新开展现场导学、情景教学和实境课堂等形式,讲述与百姓相关的时事政策、辖区先进人物事迹。二是让明白人讲明白理。邀请离退休专业人才,以专业的角度,从居民看得见、摸得着、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小话题”入手,将“概念化”变“形象化”。三是让先进人讲典型话。以好人、模范作为宣讲基础素材,通过他们人生经历、工作经验、成功收获等真实事例的言传身教,让榜样力量激发高效能,提升宣讲“含金量”。
三、着眼“三微”载体,开展灵活多样的理论宣讲。一是流动“微”宣讲。针对人民路街道CBD中心大厦多、企业多、白领多的实际,在五座楼宇大厦建立了“红垒e站”党群服务中心和“红垒”论坛,开展面向企业和白领的流动“微”宣讲。二是社区“微”论坛。把党的大政方针、群众路线教育等大理论,分解成极具知识趣味性的“卡片式”互动微话题,把居民关注的难点、疑点、焦点等一件件小问题实现“一事一议”随时讲,并做到讲清、讲明、讲透,让宣讲与居民的心贴得更近。三是网络“微”课堂。积极搭建信息化宣讲阵地,开设红垒网络“微”课堂,推送“两会为啥是大事”“这些组织生活的形式,你了解吗”“2017·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党的十九大”等时事问答、党建知识、政策摘编和小故事,每周更新编发一次,让居民借助网络平台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意见反馈,促进比学赶超,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用心策划创新形态融合传播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一日一课》创作体会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
党的十九大闭幕以来,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以《辽宁新闻》为龙头,充分发挥电视优势,精心策划、融合传播,迅速形成主题主线清晰、内容层次丰富、形式手段多样、电视和新媒体协调联动的报道格局。
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在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工作中,要求各级党报和广播电视台开设《一日一课》专栏,原汁原味宣传解读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作为电视媒体,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表达呈现,我们的体会就是要用心策划、创新形态、融合传播。
“学懂”十九大精神,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把中央关于十九大精神宣讲的七个“讲清楚”要求落到实处。我们在形态创新上、语境营造上、话题设置上、方式手段上动脑筋下功夫,按照融合传播的思路,借鉴新媒体的表达呈现方式,形成了《一日一课》专栏的工作想法,11月6日开始在《辽宁新闻》推出,并在“辽宁号”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推送。
在内容上,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按照“贯穿一条主线、做到七个讲清楚”的总体框架,梳理了50个问题,以设问方式提炼每期主题、回答在引述十九大报告原文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提炼阐释,重点解读其中的新观点、新提法。如第一期《十九大报告主题的深刻内涵》,首先以字幕板的方式鲜明醒目地呈现十九大的主题,然后逐一阐述这一主题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在形式上,努力创新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我们以黑板为核心呈现要素,创意设计了整体包装方案。简洁的黑板、简笔画的粉笔和黑板擦,加上“一日一课”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字幕,勾勒出课堂的场景。我们在每期开篇统一设计了“敲黑板,划重点,《一日一课》开课啦!”这样特色鲜明的“呼号”,并配以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声,把大家带入上课的情境;在阐释本期具体内容时,我们灵活使用提炼要点板书、配合内容的动画、精选图片的幻灯片等形式;文稿撰写在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简练通俗,注意引申拓展;配音区别于其他新闻报道,根据具体内容或朗读或讲述,既清新平实又昂扬向上。
如第三期《感悟新时代》,说到“新时代清晰标示出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与坐标”时,以坐标轴的形式,用动画呈现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些观众和网友评价,这样的形式让自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能够引起关注、看得清晰、听得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