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小组
——建昌党小组
1943年2月,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中共凌青绥联合县工委根据党中央“在敌占区建党”的指示,联合县工委在小英沟李春芳家秘密召开党员会议,宣布成立中共“建昌党小组”。任命李春芳为组长,有刘进元、李青、樊恩、樊振贵、徐福、张文余七名党员。“建昌党小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基层组织。建昌党小组的建立,标志着革命势力从此打开了伪满洲国门户;使党在建昌西岭上地区的组织活动有了领导核心,从而使小英沟、大英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伪满洲国秘密开辟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小英沟李春芳家作为建昌党小组的诞生地,这座普通的民居因而被载入党的史册。
建昌党小组一经成立,即投入血火交织的抗日武装斗争。动员青壮农民参军参战,发动群众为八路军筹运粮食、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救护伤员、掩护干部,使之成为党在辽西地区最为出色的战斗堡垒。
1943年,大、小英沟这两个仅有24户人家的小山村,有七名农民秘密入党,有五名青年农民参加八路军。刘进元和李春芳这两位最早入党的老党员,当年是出了名的筹粮能手。据史料记载,1942年他俩给八路军送粮10多石,1943年筹粮30多石,1944年仅李春芳一人就给八路军送去粮食20多石。张文余是第一批入党的七名农民党员之一,为了送粮方便他特意用600斤小米换了一头毛驴。有一回,张文余按照地下党的指示,把筹集到的200多斤高粱米送给武工队。毛驴驮一口袋,他扛着一口袋,走到半路不幸让日伪警察给截住。粮食和毛驴被抢走,人被关押十个月。张文余丝毫不畏惧,任凭敌人怎么威逼拷打就是不屈服,被营救出狱后继续给地下党干工作。
1944年8月,随着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中共要路沟区党支部成立。建昌党小组历时一年半,光荣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建昌党小组虽然存世仅一年半时间,却为共产党八路军打开伪满洲国门户,发展和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日后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进而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附:“建昌党小组”诞生地遗址的今昔
“建昌党小组”诞生地遗址,原为四间泥草房。1943年夏天,被进山扫荡的日军烧毁。李春芳、李青父子利用原来的房框子搭起马架窝棚,使党的联络站保持正常运行。1946年春,王国权、李运昌等中共热东地委党政军首长在李春芳家召开会议,研究解放辽西扩大解放区的战略部署。得知这间马架窝棚的光荣历史,首长们说烧了草房咱盖瓦房,烧了瓦房咱盖楼房。1947年秋,大英沟、要路沟等革命老区率先进行土地改革。在党组织和农会的支持帮助下,李春芳、李青父子扒掉马架窝棚,在原址建起四间瓦房。2002年秋,李青和老伴儿被儿子接下山,这时李春芳已去世多年,年久失修的房子从此弃管。
2008年,这座诞生“东北第一党小组”的房子淹没在一片荒草丛里,房墙倒塌,房顶破漏,一副颓废景象。经媒体报道消息之后,沉默半个多世纪,几乎被人遗忘的这段历史方被世人所知。时任中共葫芦岛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许加对“建昌党小组”诞生地遗址予以热情关注,指示中共建昌县委组织部对遗址妥加保护。中共建昌县委组织部领导亲临遗址现场办公,筹拨款项,组织人力对遗址予以抢救性维修。
2010年夏,几场大雨冲击,使遗址再度发生消亡危险,瓦片全部脱落,房墙全部倾倒。许加得知这种情况后,再次安排保护好这处红色革命遗址。中共建昌县委领导、县委组织部领导、要路沟乡党委领导,多次亲临遗址现场办公。为弘扬先辈之伟业,继承老区人民光荣传统,决定由建昌县财政出资,对遗址予以彻底维护修缮,并确定“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维修方案。要路沟乡组成施工队,指定乡党委组织委员担任质量监督。该遗址位于小英沟山顶上,山路崎岖难行,运送材料全凭驴驮人扛,施工条件异常艰难。工程组织者和施工者,怀着对老党员、老前辈革命业绩的崇敬,夜以继日,精心施工,丝毫不敢马虎。修缮工程5月中旬开始,历经二十余日顺利完成。建昌县已将“建昌党小组”诞生地遗址,作为革命老区历史文化遗产予以妥善保护,并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
——转自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建昌文史资料特辑《可爱建昌》下部
【责任编辑: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