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又踏层峰望眼开——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下(六)
记者 徐铁英
今年的雪下得早,来得频。
瑞雪兆丰年,也孕育着物阜民丰、万象更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建设,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用“丰”字为辽宁的民生保障事业作注脚,再贴切不过。
“丰”在施策。
坚持人民至上这一理念,我省围绕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频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既有量力而行的理性,也有尽力而为的务实。
“丰”在为功。
锚定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全力以赴,解民忧、纾民困,既有竭尽全力的干劲,也有久久为功的韧性。
“丰”在当下。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业质量持续优化,各项社保待遇标准逐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成效显著,文化事业空前繁荣,体育强省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幅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辽宁画卷已然铺展开来。
“丰”在期许。
“十四五”蓝图绘就,战鼓声声,已在征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民生福祉必将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一定不断攀升。
笃定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是不断前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辽宁振兴发展最温暖的底色。
让这抹底色更温暖,辽宁始终有信心、有定力。
信心源自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两次亲临辽宁考察指导,亲自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辽宁振兴发展把舵领航、指引方向,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定力根植于斯!
翻看近几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会惊喜地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数据连出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
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百姓的好日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减非刚性支出,加大民生投入,兜住“三保”底线。辽宁连续多年压减政府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连续多年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5%。
倾心倾力倾情为民生,让我们有了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决心。
过去五年,极不平凡,必须笃定、稳行。咬定青山不放松,民生保障是场持久战,辽宁打得“稳”“准”“狠”。
“稳”在压实。
坚持就业优先,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就业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机制、织密网、兜底线,保证生活稳;多渠道、多途径、多领域拓展城乡居民增收空间,实现收入稳。
“准”在补短。
我省精准查找民生短板,加快实施一批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重大项目,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狠”在克难。
每年省委、省政府都会确定十件当年必须完成的民生实事,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立下军令状。问题清单就是行动指南,各部门使“狠劲”、出“狠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把烦心事办成暖心事。
民生实事如何才能最大反映“民声”,阜新市创新票选方式,一锤定音。
前不久结束的阜新市乡镇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有60个镇、5个乡的人大代表以票决的方式,从358件候选项目中投票产生273件民生实事项目,件件皆是群众所盼。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定制专属钥匙,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定点整治、靶向施策;下足绣花功夫,“绣”出民生新图景,让发展的阳光照耀每个人的生活。
圆梦
阳光,已然照进李全刚、姜平夫妇的生活。
作为丹东市重点民生项目,今年春节前,五龙背毛绢厂棚户区改造项目让696户棚户区居民告别“蜗居”、圆梦新居,李全刚、姜平夫妇在家挂起大红灯笼,迎接新生活。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是对这句话最温暖的解读。
“十三五”时期,我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28.4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3%和7.7%,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今年,民生数据同样喜人: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5.8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7连涨,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到705元/月、6107元/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脱贫了,葫芦岛市建昌县素珠营子乡蟒挡坝村村民葛春学包起了纯肉馅饺子,向贫穷生活告别。
改善住房、医疗保障、产业项目、公益岗位……“扶贫套餐”让曾经的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日子越过越舒服。
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扎根一线,成为带领群众走出贫困的领路人。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截至2020年年底,辽宁15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1791个贫困村全部销号,动态识别的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9648元,超过1万元的占32.4%,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钱妡、李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扎兰村的前后两任第一书记,传递“接力棒”时,也交接了一本“账”。钱妡记下的是扎兰村脱贫攻坚的奋斗史,李政将续写扎兰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今年4月15日,《辽宁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发布,五年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25项具体措施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铺路架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再披甲、赴新程。
“定帅”——
5月20日,辽宁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乡村振兴有了省级“指挥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从“五级书记”抓脱贫,延伸至“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级党委一把手冲在乡村振兴最前沿。
“布防”——
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进行动态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
“擂鼓”——
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落实各级财政资金,实施产业帮扶项目,深化就业帮扶,发展庭院经济、“五小产业”,促进一户多业、多渠道增收。
丰年乐,岁熙熙。
充满希望的田野,就应该是这种幸福的模样。
前行
一条高铁,一头连着家乡,一头追寻幸福。
2020年6月30日,喀左至赤峰高铁开通运营,并在喀左站与京沈高铁接轨。至此,朝阳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铁。
纵横通衢天地新。徐春鹏将紫砂业务从喀左扩展到沈阳。“以前辗转换乘需要大半天才能到沈阳,如今不到两个小时。”徐春鹏满满幸福感。
发展更有温度,幸福就更有“质感”。
“质感”从何而来?
心中有底气,辽宁经济筑底企稳、稳中向好,已步入平稳健康发展轨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石不断夯实。目标更明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未来谋篇布局,把握民生“脉动”,托起稳稳幸福。
沈阳市和平区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区居民正感受这“脉动”传导出的温度。文安路社区打造了养老社区服务平台,不仅导入了50家社会机构为社区百姓服务,还在全国首创了120直拨医疗紧急救援服务和SOS生活应急求助紧急救援服务,让社区老人居而无忧。
继续提高民生水平“边际难度”加大,就需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品质上着力。
坚持财力向民生集中、政策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辽宁兼功自厉、久久为功。
“久”是目标不短浅,既有解决当下民生难点痛点的五年之约,也有缓缓释放发展红利的长远统筹。
持续强化就业政策供给保障,促进更加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从“入园贵”至“入好园”、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全力推进健康辽宁建设,医联体、远程医疗等服务模式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丰富,村文化广场上鼓乐声声,日渐增多的城市书房里书香宜人;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公共健身设施让群众举步可就……
“久”是干劲不松懈,既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显”功,也做长久利民的“潜”功。
更高质量就业的使命下,人社工作者齐崇旭走进企业“直播带岗”,促进人岗精准匹配;深入群众倾听民声的步履中,社区干部刘姝用细而又细的服务丈量民生的幸福尺度;乡村振兴的画卷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秀艳正带领村民描绘更加富足、美好的明天……
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一以贯之的炽热初心,一往无前的昂首奋进,辽宁正不断前行、向美而行。
【责任编辑: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