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驻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北边村第一书记缪建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驻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北边村驻村第一书记缪建锟,“疫”无反顾、带头冲锋,坚守岗位,将鲜红的党旗插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积极抓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9月8日,是暖池塘镇第一书记见面会的日子,作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下派干部的他,默默的看着这个陌生的地方,心中牢记出发前院领导在动员培训会上的教诲和期望,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尽快适应角色转变,融入基层工作;脚踏实地,形成合力,全心投入,让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驻村后和每天与村“两委”干部沟通交流,为了尽快熟悉村情,制定产业发展计划。他与村书记王强一起走遍了村里大大小小的道路,和村民交谈,询问具体情况;通过与农科院领导、专家咨询并修改,最终制定驻村帮扶计划,指导今后产业发展。全力做好“联络员”,协调农科院的科技优势服务助力北边村产业发展;做好“服务员”,为村里产业全心服务,保驾护航;做好“宣传员”,大力推广葫芦岛特产“北边黄瓜”。
在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和辽宁省昆虫学会这两个辽宁省一级协会在北边村建立学会服务站,不定期举办农户培训班,让科技专家进田间讲课,并创建微信交流群和沟通平台,实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免费为村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宣传惠农政策,给农户讲解产业发展与形势。并架设大棚温度、湿度实时显示大屏幕,建立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气象数据的自动化监测和记录工作站。规范并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使农户对大棚蔬菜的生产管理不再凭主观经验,要凭数据,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要质量和效益,使“汗水农业”朝着“科技农业”加速转变,让“北边黄瓜”走上绿色高品质的发展路线。
2022年2月正在家中居家隔离的他,得知葫芦岛疫情发生,北边村的党员群众正在紧张地组织疫情防控,他第一时间与村支部书记语音、视频,了解村子每天的工作动态,询问具体情况,并叮嘱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居家隔离解除后,他立即去医院做了核酸检测,拿着核酸检测报告,马上准备返岗,因为他还是放心不下,要和当地党员群众一起共同防控疫情。在临出发前,他把家中附近的蔬菜超市走了个遍,自费买了300斤蔬菜,回到村里,向村民发放。由于疫情影响,他通过联系社区、单位同事,购买“北边黄瓜”,积极解决村民的销售困难,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在返回岗位的第一天,缪建锟就召集村干部及党员召开疫情防控会议,了解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返乡人员情况,认真倾听党员群众的意见,制定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疫情防控要有好的效果,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是前提。由于农村地区获取信息渠道相对较窄,他决定从加大宣传入手提高群众的防控意识。他联系当地的广告公司,连夜制作了十几副宣传标语,和村干部一起,悬挂在大街两侧。将《致广大群众的一封信》发放至每家每户并和村民签订承诺书。每到一户,缪建锟耐心的讲解疫情防控相关知识,让群众认识到疫情防控的严峻性,减少外出,减少聚集,做好自我防控保护。
他和村“两委”干部对村内返乡人员进行了逐户排查,详细登记好他们的来往信息、接触人员等信息,建立台账,叮嘱他们在家做好健康监测,做好自我防控。自从第一次全民做核酸测开始,缪建锟就负责每天核酸检测的场地布置、消毒、记录、维持秩序等工作,每次核酸检测完毕,他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村部的,他要和村干部一起统计当天核酸检测的人数,做到精准无误,确保不漏一人。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驻村第一书记是千千万万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缩影,也是千千万万个志愿者中的一员,坚守防疫一线,成为基层“抗疫”的主心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词。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贡献,但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一点一滴地辛勤付出,舍小家、顾大家,众志成城,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人事教育部
【责任编辑:崔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