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省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宽甸满族自治县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并将边境地区作为重中之重。宽甸县边境线总长216.5公里,沿边7个乡镇,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为做好边境地区疫情防控,宽甸县委将“鸭绿江畔党旗红1+5工程”与疫情防控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活党员红色细胞、筑牢基层党组织红色堡垒、织密全县网格红色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边境疫情防控工作优势。
“七小党员”激发党员“红色细胞”
“居家监测期间一定不要外出,家里不管缺什么,给我打电话就行,我马上送到!”宽甸县上蒿村“七小党员”王永峰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居家监测人员的大门外,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在红石镇这个边境乡镇上,党员充分发挥“红色细胞”作用,时刻为群众服务,根据自身专业和特长,充当“党群沟通的小驿站、急难险重的小带头人、产业发展的小技术员、村规民约的小监督员、方便群众的小代办处、矛盾纠纷的小调解室、政策宣传的小喇叭”,每一个“小”里,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
“七小党员”入户进行防疫知识宣传
疫情期间,“七小党员”迅速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全力当好防疫先锋,对本地区排查出来的重点管控地区、重点关注地区以及境外人员进行严格管控,“七小党员”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提前做好隔离人员思想工作,遇到一些有抵触情绪的集中隔离人员,他们不厌其烦的反复沟通,直到做通思想工作为止。“群众可能对集中隔离政策不太了解,没关系,只要我们细心讲解,最终他们会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红石镇小韭村“七小党员”徐显胜热情的说。走到小韭村王娟和王成的家门外,经常能看到徐显胜趴在墙头或隔着门缝,与屋内的人沟通,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要。在疫情蔓延的春季,这些奋战防疫一线的“七小党员”们,就像一阵阵春风,给每位群众的心里带来浓浓的暖意。
临时支部筑牢基层党组织“红色堡垒”
宽甸县委闻令而动,迅速制定并下发《关于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加强社区(村)防疫工作的通知》,22个乡镇、179个村、18个社区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在防控一线服务点组建临时党支部,悬挂党旗、佩戴党徽、统一标识,以责任担当筑牢基层党组织疫情防控“红色堡垒”。全县3499名党员志愿者自发到村(社区)报到,组成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先锋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县委划拨26万元党费,为基层党组织提供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切实做好与吉林省接壤的2个村疫情防控工作,建立跨省信息畅通机制,下露河乡、振江镇党委书记与吉林省接壤乡镇党委书记加强沟通联系,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陆路接壤的下露河乡川沟村浑江大桥设立值守点,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确保来返人员车辆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
临时支部党员在与吉林接壤疫情防控点值守服务
网格+志愿者织密疫情防控“红色体系”
防疫有“网”,战疫满“格”。宽甸县委对抵边乡镇党建、防疫、综治、防火防汛等工作网格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多网并一,一网多用”,形成以村民组为基本单元,按照村民组内部人口分布情况,每个小聚居点建立1个网格,大聚居点每10户一网格,建立疫情防控网格1318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038名,其中党员比例达到61%,进一步织密了全县边境地区疫情防控“红色体系”,增强了涉疫涉边政策的执行力度。在各镇防指办统筹指挥下,网格员们对辖区内商场超市、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进行疫情防控专项检查和指导,严格督促落实场所消杀、测温扫码等防疫措施,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
宽甸县驻村干部深入商户进行疫情防控排查
驻村干部第一时间召开驻村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学习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和相关业务,协助乡镇党委对排查、宣传、管控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冲在一线。在抵边乡镇交通卡点,87名驻村工作队员轮流上岗执勤,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时利用原单位优势调拨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关心慰问一线防控工作人员,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防疫。宽甸县大蒲石河村作为抵边村,面临“外放输入、内防输出”的双重压力,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派村第一书记阮鸿权同志立刻赶赴抗疫前线,并说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会尽我的所能给村里提前储备充足的防疫物资”,他先后联系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为村里争取了2000个医用口罩、100公斤医用酒精和100瓶便携式消毒液,解决了村里的燃眉之急。在抗疫的同时,阮鸿权不忘帮助村民增收,联系制药企业引进中药材种植项目,并定点回收,提高了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村民的收入。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宽甸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勇往直前,担当作为,凝聚起边境疫情防控的强大力量。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朱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