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摄影是以摄影为本质,以创新的思维、超常的心智、抽象的理念和遵循绘画艺术唯美与真实统一、物象与意象统一的判断标准,将观看、采集所选择的创作题材、影像素材、符号、视觉语言以及情感元素聚合优化在一个画面,构成一幅区别其它摄影门类的一次性和多次性创作的影像,这一作品通常归属于艺术摄影范畴。
站在大历史观的视角看,画意摄影是伴随摄影术的诞生而演进发展到当下。摄影发明的当初,只是绘画的附属品,还谈不上是艺术。而十九世纪后半叶瑞典的弗兰德和英国的罗宾逊,提出了“用摄影来绘画”,当时罗宾逊的理论著作《摄影的绘画效果》风靡一时。同期英国摄影家雷兰德用西洋油画式构图,并人为干预摆布景物,拍摄了《人生的两条道路》的画意摄影,引起轰动,随之与社会已萌动的画意苗头汇集形成新的文艺思潮,从而画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重要流派开始了渐进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画意摄影启蒙于清末民初,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而当时西方画意摄影已经走向全面衰落,以郎静山为首的“集锦摄影”,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通过影像风景元素增减取舍、叠加、拼接等套印的后期处理,完成赋有中国文化元素、国画根基的中国独有的画意摄影流派,并在世界影坛产生重大影响。郎静山等先辈大师作为摄影创新的先驱者为我国后来的画意摄影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随之一代又一代传承与创新,延伸了中国画意摄影更加灿烂多姿的康庄大道。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共荣,使得画意摄影经历了绘画附属工具、摄影绘画主义美学、摄影自然主义美学、摄影写真主义美学,超现实主义美学,以及纪实主义美学等不同而交汇的发展阶段。从历史意义上讲,画意摄影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多门类摄影的创新,增进了摄影一切皆有可能的理念的生成,而且在历史上促进绘画艺术的创新与流派的昌盛。
有人认为画意摄影早已被当代摄影艺术所淘汰,其实恰恰相反,不论摄影业涌现多少先锋、新锐、新潮流派、当代新秀,画意摄影一枝独秀风韵犹存,始终拥有举世庞大无比、与时俱增的读者群,又有社会广泛应用于经济、文化、艺术、旅游、商贸等多领域不同功能的精神与物质需求。
中国画意摄影兴起的前期称为“美术摄影”即“用照相来表现国画的风格”。五四运动后,连民国美术界大师张大千、徐悲鸿、丰子恺等在当年都曾著文专论美术摄影之道。随着文学艺术的进步发展,画意摄影等植根于中国文化基因,承接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和绘画的美学观点。当下画意摄影既保留着传统寻古、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又大胆跨界、兼容、嫁接、转换多门类、多手法的摄影创作中,充分利用当代新媒体、航拍器,把短视频与静态影像有机融合,把音乐、讲说与画面有机融合,创造了画意摄影的新天地。艺术抽象的创作越来越多;纪实画意渗入纪虚画意;水墨渲染手法逐步拓展到丰富多彩的绘画风格和超现实的样式;画意的意象、意境、意䪨、诗意、寓意、梦幻、空灵、朦胧等表达越来越赋予个性特征与主观色彩。当代画意不论是水墨、白描、粉彩,还是西洋画风、浮雕、版画;不论是一次性定格、多重性曝光,还是多底叠加、移花接木、虚拟空间;不论是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还是城乡风情、民间趣事的影像,广大作者都在努力描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努力讴歌画意中生命、生活的精髓与人文精神。
当下中国画意摄影有其厚重的文化背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守正创新的发展趋势。但不能忽视问题,画意课题在理论与创作层面仍有误区。一些作者缺乏自信、自觉,偏重模仿西方画意与样式;偏重扎堆模仿已获奖的作品题材与模式,雷同化、同质化、形式化、装饰化的画意摄影形态较为常见。单纯强调画意视觉的感官刺激,忽略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张力,甚至醉心于离奇诡异的荒诞形态,忽略时代性、有血脉筋骨、有道德力量内涵的影像。
实践所告诫,画意摄影同其它门类摄影和跨界艺术也有共同的轨迹,各自都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和文艺创作的规律,来研究各自艺术的精进繁荣。笔者认为,画意摄影除了传承与创新山水画水墨手法,应着力推进其它品种、手法的创作,画意也应是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本主义发展走势;大力拓展画意题材、专题、体裁的选择,包括对内容的提炼。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包括人物风景、人文生态、人物肖像、人物故事、人文建筑等;强化创作内容上思想性表达的能力,把创作以唯美为统领,转向思想燃点牵引出有想法有艺术托出的创作轨道;不断提高作品内容意境显现的能力,把生硬的思想暗示微妙转化为读者喜欢观看体验的影像意境中;着力提高画意中情感表达的能力,让情感有可抢眼的细节、可入心的情节、可触景生情的背景、可激化人的影像内核。让司空见惯的美景产生陌生感、新鲜感,让画意中的人文气息、文化内涵产生更多能触动读者心灵的追溯感、回味感。
笔者可断言,摄影虽是外来文化,但却被国人科学的、民族的、自创的产生新文化、新气象、新思考。特别是画意摄影由于在百年前就注入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与血脉,让这独树一帜的画意风格、气派有了中国更多摄影文化话语权和评价权。深信中国的画意摄影同各门类摄影必定会在世界文艺影坛上比翼双飞,迈向新时代新辉煌。
照片说明:这组照片于2021年10月28日至29日在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葫芦岛胡杨景区拍摄,此处至今尚未整体规划性开发,只在近两年才逐渐为外界所知。这里有广袤的沙漠、可攀登的沙山沙丘,有宁静的河水,有气势磅礴、星罗棋布的胡杨林,还有荒野生灵起舞窜动的光影。因地处塔里木河下游的一处弯道,葫芦岛因其湖泊形状而得名。这些照片在拍照前我便计划拍两组,一组为传统意义传统手法的纪实风景,这一组便是一次性通过度曝光而定格的画意风景。过曝方式简化了天空、水系的底色,形成画中白色和留白空间,其它物象也随之减少中间色调,突出应感光的树干树枝、水纹、远近沙山丘岭的线条、肌理和朦胧光影,让画面通透简约,让鸭子、飞鸟、沙山、树木倒影与人的光影交相辉映,充满人与自然可思可亲可赏的意境……让景致画面结构简洁、元素精炼、色彩淡雅、透视通透、环境宁静、气韵与诗情画意浓郁而空灵。后期整理原汁原味没有任何改动,只是个别照片因天气变化稍去灰度、增加反差。
图文作者:刘志超,辽宁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新华社中国新闻图片特邀摄影师、辽宁《影像评论》创始人之一。
【主编:孟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