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辽北明珠关外名城,具有千年古城文脉、百年红色基因,它不仅因为有秀丽的龙首山和东北第一书院而闻名遐迩,也不仅因为诞生过大批红色人物和拥有现代的北方水城而让人向往,它还与一个伟大的名字有关,周恩来。“明月出海底,一朝耀中华”。周恩来,这个响亮的名字,于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永久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所讲:“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今年6月15日是周恩来总理视察铁岭60周年的纪念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近半个世纪了,但他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是伟大的,世界各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他在铁岭人民心中更是亲切的,因为他于1910年在银冈书院读书,在铁岭学习生活了半年多,铁岭是他走向世界的第一站,龙首山是他人生登的第一座山,铁岭也是他的初心初志形成地。1962年6月15日他回到阔别52年的铁岭视察,在临行前他对同行的夫人邓颖超说:“铁岭是我的第二故乡”。铁岭人民也一直怀念他,1979年,将他少年读过书的银冈书院西院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做为永久纪念地。
是的,周恩来总理一直把铁岭视为他的第二故乡,他也把铁岭人视为乡亲,曾经给予过他认识的铁岭人很多的关怀,晚年曾经居住在北京的苏俄红军女战士张含光,银冈书院校友彭济群,爱国将领刘翼飞,三个银州人就曾得到过周总理的关心或接见,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周恩来总理视察铁岭60周年的日子里,讲给大家表示纪念。
苏俄红军女战士张含光:谢谢总理关心!
张含光(1884-1975),铁岭城西关人。她是中国第一个布尔什维克任辅臣的夫人,也是十月革命时期苏俄红军的女战士,曾接受过伟大导师列宁的亲切接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杰出的华工领袖、苏俄红军中国红鹰团团长任辅臣的英名传遍中俄,而张含光正是任辅臣人生和革命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妻子和战友。任辅臣牺牲40年后,周恩来总理知晓了张含光的特殊身世和革命经历,由此引发了总理对任辅臣的高度评价,对张含光也给予了温暖的关照和关怀,留下一段十分感人的历史佳话。
张含光出生于铁岭西关的一个泥瓦匠家庭,与任辅臣同龄,十八岁那年二人结为伴侣。1909年,已经在前一年加入布尔什维克的任辅臣,在哈尔滨遭到中东铁路沙俄当局迫害,张含光挺身而出勇救丈夫,表现了超人的果敢和刚强。1915年,在丈夫作为华工事务主持人赴俄工作一年后,她又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奔赴俄国,并成为任辅臣的得力助手。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为保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红色政权,任辅臣组织2000多华工参加苏俄红军,列宁亲自签署命令,将这支队伍命名为中国团,由任辅臣担任团长,张含光任团后方办事处主任。中国团转战在东部战场的乌拉尔前线,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被苏俄红军总部授于“红鹰团”称号。担任后方办事处主任的张含光全力以赴地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前方所需的粮食、蔬菜及伤员救助问题。1918年11月29日,在保卫维亚火车站的战斗中,任辅臣团长壮烈牺牲,红鹰团将士慷慨赴死,无一人降。坚强的张含光强忍悲恸,推荐李子恒组织流散队伍成立了中国营,一直战斗到革命胜利。1920年5月,革命导师列宁在克里姆林宫亲切地接见了张含光和她的一子二女,高度评价了任辅臣和中国团的功绩,对张含光和孩子们进行了抚慰。
★难忘时刻——革命导师列宁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任辅臣妻子张含光
及其长女任玉珊、儿子任栋梁、小女任玉珍(任琳琳)(1921年)
1921年,37岁的张含光谢绝列宁的挽留毅然回国,归根铁岭侍奉公婆,将一子二女养育成人。此后,从东北经西北再到北京,数十年漂泊不定。张含光及其子女们无愧于先烈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在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默默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在北京她们从不张扬红鹰团的功绩和受过列宁接见的荣誉,不居功于先辈的威望和影响,完全凭着各自的劳动奋斗,创造了虽不显赫却有益于人民的业绩。正因为她们生活低调,所以很少有人了解她们一家的身世。
★张含光和她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们——前排左起:长孙女任璟玮、儿媳宋奉勤、
张含光、五孙任平伟、儿子任栋梁、二孙女任玲玮(赵一玮);
后排左起:三孙任中伟、二孙任正伟、长孙任光伟、四孙任公伟
1958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任辅臣夫人张含光还健在,就住在北京,十分高兴。他满怀深情地对国务院办公厅主任童小鹏说:“任辅臣同志早在十月革命时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他是我们的先烈,他的革命事迹是我们国家的光荣。”周总理让童小鹏主任与张含光及其子女取得联系,让她们把任辅臣和她们自己参加十月革命的事迹写成材料报送给他,并提出给红军老战士、十月革命参加者、任辅臣烈士夫人张含光以终生奉养的生活待遇。老人得知这一消息十分感动,含着泪说:“谢谢总理关心,我们生活在新中国大家庭里很高兴!我的子女都在为人民政府工作,我没有任何需求,我对一切都很满意。”
1974年以后,张含光身体大不如前。周总理办公厅主任吴庆彤和统战部长童小鹏得知后,曾派人到家探望。1975年3月,张含光病重,正值“四人帮”横行时期,求医遇到了困难。根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全力抢救、高干待遇、终生奉养”,国务院派人前来探望,张含光得以进入北京医院特护。此时,周恩来总理自己也已身患重病,在“文化大革命”的危难情况下,日理万机的他依然十分关心十月革命老战士的安危冷暖,这让身处困境的张含光激动不已,感慨万端,也让任辅臣、张含光的后代们对党和国家充满了感激之情。
少年同窗彭济群:周恩来是当世伟人!
彭济群(1897-1992),字志云,铁岭东关人。其父彭广心,清朝末年曾任湖北广济知县、山西武广知府,1904年辞职还归故里,于铁岭东关富贵街建筑宅院隐居,铁岭人称之为“彭家大院”(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城市改造中才拆除)。1908年前后,在铁岭谋生的周恩来父亲周劭纲被聘为彭家幕僚,经常教彭家子弟读书习字。此时,少年彭济群正在银冈书院读书,恰与12岁的周恩来成为一校之友。1917至1920年,彭济群在北京上学期间,在“留法勤工俭学学会”做“会务”,曾帮助过周恩来、陈毅等人办理赴法留学手续,后来他也去了法国留学。回国后,彭济群先后任奉天省建设厅厅长、国民政府嫩江省主席,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行辕秘书长,成为国民党地方大员。1946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时,彭济群是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之一,得有机会再次见过周恩来,但由于时局关系,没有工作或交际上的往来。辽沈战役之后沈阳解放,彭济群没有跟随国民党去南京,他在沈阳被俘,七天后送往黑龙江省北安,进兴凯湖监狱,后转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人民政府的教育改造。
★彭济群 ★彭氏家谱
在解放战争中,松花江大桥被毁,解放后人民政府决定修复大桥,但缺乏工程技术人员,曾请苏联援助修桥,但因要价昂贵,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难以承受。这时,周恩来总理想到了彭济群,1950年,周总理委派公安部的人员找到彭济群,将他接到北京,面商修桥之事。彭济群欣然接受任务,“带罪设计”,“以前,这个桥是苏联设计的,浪费很大”。他重新设计,亲自指挥施工,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圆满地完成了建造大桥的任务,为国家节省人民币十七亿元。1956年大桥完工后,毛主席和周总理非常高兴,彭济群此后被安排在水电部工作,任参议室参事,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兢兢业业,为新中国工作四十多年,把毕生精力贡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国很多大型桥梁的建造多凝结着他的心血。需要记述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彭济群从不谈及自己和周恩来总理的个人关系,也不谈少年周恩来在铁岭读书的事,更不谈周恩来父亲与他父亲之间的交集,别人已经证实了的事情,他也不说、不出证。他总觉得自己早年走过弯路,不愿因自己而给伟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他说:“周恩来总理是当世的马列主义者,一代的伟人;我未得早日识荆,亲聆教益,深以为憾!”他崇敬和热爱周总理,时时刻刻维护着周总理的声誉。
爱国将领刘翼飞:因四次被总理接见而无比自豪!
刘翼飞(1893-1967),著名的东北军爱国将领,曾任民国时期察哈尔省主席。
★刘翼飞
1893年8月25日(清光绪十九年七月四日),刘翼飞出生于铁岭县柴河沿刘家瓦窑一个富裕农民家中,后全家迁居铁岭城内。他先后就读于铁岭县立第二两级小学、奉天陆军小学英文班,1910年参加了同盟会。六年后,刘翼飞入陆军步兵科第五期学习,毕业后任奉军第七混成旅战术教官。从1922年开始,刘翼飞历任第六混成旅第十七团团长、东北军第四旅中将旅长、东三省兵工厂厂长,“整饬厂规,事业日见进步”。1931年初,刘翼飞接任察哈尔省主席,曾计划开发龙严铁矿,建设张(张家口)多(多伦)铁路,皆因政局变化未能实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刘翼飞曾建议张学良将军率东北军出关抗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本人愿卸察省主席之职,率所部为前驱,联合抗日分子,血染长城,出林西、开鲁,直捣四平。但由于张学良一味相信“国联”,遵守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刘翼飞的抗日之志未能实现。1932年3月12日,热河失陷,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考察”,刘翼飞任北平军分会上将委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刘翼飞积极拥护张、杨提出的八项政治主张,曾联络东北军一部分将领去做宋哲元、韩复榘的工作,以便达到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目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将军陪送蒋介石到南京而失去了自由,刘翼飞对蒋介石背信弃义扣押张学良表示极大义愤。1937年1月17日,他领衔以旅居平津东北名流三十人名义致电宋子文及宋美龄,高度评价张学良将军“成功不必自我,谋国贵于无私”。刘翼飞这一通电触怒了蒋介石,其蓝衣社走狗曾派人到北平要以最后手段置刘于死地。此后刘翼飞长期隐居天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天津,敌伪政权曾多次派人以高官厚禄诱刘出山参加日伪政权,均遭到刘翼飞的严词拒绝。抗战后期,国民党特务要利用刘翼飞为工具,动员其作“策反工作”,走“曲线救国”之路,仍遭刘的斥责。后来陈公博、王荫泰以伪职山西省绥靖主任、青岛市长为诱饵,再次欲使刘上钩,但刘不为所动,保持了应有的民族气节。1945年日本投降后,天津纷纷成立先遣军,刘翼飞任华北先遣军第一军军长。他见蒋介石仍不释放张学良,愤而辞职,1946年经老同盟会员王保桢的介绍,加入了由李济深领导的三民主义促进会,开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刘翼飞“为人豁达大度不拘小节,戎马半生谋而后战,而公余复好读书”,是一位坚持正义、追求进步的爱国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前,自筹资金购买机器参加劳动,成立的“忆非纸绳社”,心甘情愿地接受改造,被选为政协天津市第一至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民革天津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委,做了大量有益于人民的事情。1960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刘翼飞受邀参会并认真准备,就撰写文史资料一事做了长篇发言,得到一致好评,特别是给周恩来总理留下了深刻印象,引起总理的高度重视。此后,周总理先后四次召见刘翼飞等人,畅谈征集、撰写文史资料的体会、感悟和意义,曾与周总理合影留念。更让刘翼飞终生难忘的是1960年的8月22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南海接见了刘翼飞等民主人士,并有照片记录下这历史瞬间。这亲切的接见使刘翼飞感动得热泪盈眶,受到极大鼓舞。他写信给夫人及女儿,让他们也分享这一幸福,信中叙说了这一终生难忘的时刻:“毛主席入场时,欢呼毛主席万岁的声音直冲霄汉,真是掌声如雷,我用丹田气力大喊特喊的高呼毛主席万岁!觉得有一种热力在内心冲动,真是有说不出来的高兴,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刘翼飞对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感激不尽,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由衷高兴,他的女儿对此有如下回忆:当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他边看报边赞道:‘共产党真是了不起’,我看到泪水冲出父亲的眼眶,双手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不幸的是,十年动乱期间,刘翼飞受到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于1967年7月28日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综上三人,无论是晚年一直受到总理关怀的任辅臣夫人张含光、献身水利事业的彭济群,还是爱国民主人士刘翼飞,这三位铁岭(银州)人都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关照,都亲身感受过伟人老乡的亲情和温暖,他们无疑都是幸运的、幸福的。诚然,做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是大公无私的,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民是无限热爱的,对于第二故乡的铁岭人民充满着更加浓重深情厚谊。
1962年6月15日,在阔别52年之后,周总理带着深深的眷恋回到第二故乡铁岭。我们知道,周总理从12岁离家后就再未回过家乡淮安,却惦念着铁岭这块热土,他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情感可见一斑。高山仰止,铁岭人民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仅以此文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铁岭60周年,感谢《任辅臣传》作者张雅莹老师的协助编写,同时感谢原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馆长李奉佐老师提供《银冈书院》一书及《铁岭县文化名人》一书作者许铁柱老师和彭家后人彭建、彭东提供《彭氏家谱》与相关史料。
(本文作者 : 中共铁岭市银州区委宣传部社科联主席 赵刚)
【主编:孟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