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景仰周总理的故事
文/姜恩志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那天,生长在东北的我刚要满6周岁。当时,我家是通过村广播收听到周总理逝世消息的。噩耗传来,父亲垂头丧气、唉声叹气地跟母亲聊着,母亲则直拍大腿,眼噙泪花。尚属年幼而不太懂事的我对周总理所知不多,总理和我们家非亲非故,他逝世了,父母为什么如此悲伤?虽然我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可我却看到父母是发自内心的悲伤,于是我也自觉不自觉地随着父母一起悲伤难过。
学海泛舟识总理 景仰心情日渐深
懂事了以后,我对周总理的印象逐渐丰满了起来,总理的形象也愈加高大起来。总理虽然逝世了,但是关于他的纪念文章、感人事迹、故事钩沉在许多年内都没有断过,在报刊杂志里,在史料典籍中,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间。
我知道了他是五四运动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他领导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他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规模科技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我知道了他在攸关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临危受命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他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并促成国共合作;我知道了建国后他一直在政府总理任上日夜操劳、鞠躬尽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全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运转,减少损失,保护了一大批党内外人士和知识分子;我知道了他兼任外交部长十年,他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当外国记者刁难提问 “在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要叫‘马路’呢?”他机智而幽默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为什么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我知道了他不搞任何特殊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食堂吃饭交付等额票款,只吃寻常饭菜,曾经“舔碗”,厉行节约。他带头把在淮安老家几代亲人的坟墓托人平掉,土地交公。他给自己的亲属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没有留下骨灰,也没有立下墓碑。
……知道了这些,我才读懂了小学语文课本里那首《周总理,你在哪里》,我才理解了那寒风呼啸、江河呜咽的日子里,首都百万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联合国和许多国家下半旗志哀。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有着卓著功勋和人格魅力的周总理,在我的印象和认知里,就是完人,是我崇拜的偶像。
在小学的课堂上,我不止一次听到老师讲述周总理少年读书“立命”的故事。相信跟我同时代的学生们都会听过这个故事。少年周恩来在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期间,兼教修身课的校长在一次讲“立命”的修身课上,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当问到周恩来时,他庄重地给出了与众不同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埋下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种子,也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暗暗发誓:我也要奋发有为!从努力读书做起!小学后期,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乃至年部名列前茅。升入初中后,我依然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校位于离家八里地的乡里,我每天早早背着书包连走带跑到班里上早自习。有几次我比经管班级钥匙的本地同学来的还早,进不去教室。我就接管了钥匙,天天争做班里到校第一人,直到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县高中地处城里的铁西,我得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敬爱的周总理,因为我所在的银州城是周总理的“第二故乡”—周总理12岁时随三伯父周贻谦自江苏淮安来到银冈书院读书半年。书院的西院于1978年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高二那年,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我们几个班级的学生列队从学校出发,步行了近半小时。在纪念馆,我看到了周总理少年读书时的学堂和陈设,看到了石碑上刻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个遒劲大字,通过壁画详细地了解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当时纪念馆里设有留言簿,班主任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同学参观后都要留言,记得我的留言是“努力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总理读书时的壮志豪言,激励了多少学子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斯人已去近半世 我以我歌荐总理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银州城,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满怀抱负和素养的我每天早来晚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先是发挥专业特长,给单位编写了财务工资软件,搞钻研编写了婚姻登记管理系统,后来服从组织安排从事统计报表、业务办理等工作,又从事文字综合工作十余年,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层干部。在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方面总理做到了极致,榜样的力量深深地影响了我。
在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方面,周总理更是杰出楷模,“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是总理的写照。他的清廉透明而纯粹,感召着我。我在单位还做了三年办公室主任,在采购办公用品和维修服务等工作中,我是采购小组成员,我们通过招投标或询价等规范程序完成采购,我没有私自经手过一张票据,做到心底无私,赢得胸怀坦荡。
总理影响我的还有那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刻有这首诗的石碑现在立在龙首山八景广场的南侧。面壁十年,总理是为了不同凡响的境界追求而钻研救国救民的真理,我则是通过十年寒窗立业,中年以后又通过十年苦读业余研习诗文。2012年,是总理视察铁岭五十周年,我创作了一首《回眸铁岭》:“少年求学地,今日展鸿图。青点枫情岸,绿描如意湖。奋飞兴旧镇,开拓起新区。五十年回望,当惊铁岭殊。”致敬总理,这首诗在当年获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铁岭五十周年征文大赛三等奖。
我一直想写一首概括总理功绩风范、抒发自己景仰心情的诗,绞尽脑汁后完成一首《瞻仰读书旧址怀周总理》:“轻叩榆荫入院门,敬瞻旧址步逡巡。 壁图尽展生平史,石像未摹风骨魂。永日辛劳谁可比,终身廉俭世难寻。无儿无产无存款,却有亿民怀至今。”这首诗获清风雅韵•第五届全国廉政诗词楹联大奖赛优秀奖,但我并不满意,觉得自己没有表达到位。也许总理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是任何诗文都难以囊括的。
“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对周总理的高度评价。是的,对我个人也是,周总理是榜样,是巨星,照亮并指引我前行的路。
伟大精神悬日月 旧日足迹召后人
铁岭,银州,被总理称为“第二故乡”。总理走了,但他的足迹还在,他的精神永存。我何其有幸,能沿着足迹,倾听足音,“接近”伟人。银冈书院、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是我经常瞻仰的地方。每有外地亲戚或朋友过来,我都会领他们去这里参观,兼做向导和解说,从郝浴、郝林,讲到周济渠、钱能训……
“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现在,我仍在追寻周总理两次来铁岭的足迹,我还要寻访当年他坐船登岸的马蓬沟、他和做师爷的父亲一起寄居的彭家大院、他视察铁岭时走访的地运所村……所以,还会发生更多我景仰总理的故事。
(作者简介)姜恩志,网名姜郎才进、江郎、青宇。爱好文学,尤喜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银州区作家协会主席。诗文作品在《诗词世界》、《中华诗词》、《东坡赤壁诗词》、《长白山诗词》、《铁岭日报》等报刊发表四百余篇。曾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记忆乡愁”作品征集活动优秀奖(《满江红.思故乡》)、“书写核心价值 送您平安吉祥”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优秀奖(《蝶恋花.和谐龙首山》)、“美丽铁岭我的家,拒绝传销你我他“征文一等奖(散文《对传销说不》)、感动中国(怀化)诗歌散文摄影大赛古诗词楹联篇一等奖(五言排律《庚子惊蛰》)等二十余个奖项。
(主编 孟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