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身份让三位70后“第一书记”拧成一股绳
丹东,美丽的江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2022年迎来了最严寒的一年,对于派驻到丹东的“第一书记”们同样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几个月的封闭驻村生活、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及乡村振兴工作都显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人被困在村里,但是乡村振兴的脚步却不能停下,来自于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的“第一书记”王洗清、辽宁省应急厅的“第一书记”申尔栋和辽宁省妇幼保健院的“第一书记”于皎洁,三位“第一书记”就这样见面了。同样来自于沈阳,都被下派到丹东凤城市,连续驻村几个月不回家,同样的遭遇让他们的心紧紧的贴到了一起,温暖无比。通过工作交流,每一位“第一书记”身上都透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那股劲儿,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还是在乡村振兴的主赛道上,哪里需要,他们的身影都会闪现在哪里。如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民就业和增收、促进农产品销路成为了他们最关心的事, 为了共同的目标,三位“第一书记”才有了这第一次“亲人般”的邂逅。
“第一书记”抱团,组织合力转化为振兴乡村的动能
来自于凤城市草河街道山东沟村“第一书记”王洗清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一门心思投入到乡村建设各项工作中。山东沟村绒山羊养殖在凤城地区颇有名气,他借助村中绒山羊养殖基础,利用自己在绒山羊养殖方面的专业优势,亲自撰写项目建议书,积极到凤城市农业农村局和凤城市财政局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通过亲自现场答辩,成功为山东沟村争取到“2018年乡村振兴”项目资金100万,主要用于建设山东沟村绒山羊种羊繁育基地。为来村集体的种羊繁育基地与农民养羊合作社及新建成的枫源屠宰厂相配套,完善绒山羊全产业链条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一村一品”产业。
来自于凤城市凤山街道张家村的“第一书记”申尔栋是军人出身,他沉着、干练、睿智而又充满了幽默感。张家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为零,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却是千头万绪。面对如此困境,他选择直面正视,绝不回避。在驻村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调动了一切资源先后为村部筹措到了近百万元的扶助资金,其中自掏腰包的部分就近万元。架电、修路、改善村部的软、硬环境建设、慰问特殊群体、启动100万元冷库项目、建设400平方米的冷鲜库……在他的倾力作为下,张家村接连干成了好多件多年想干却没干成的大事。
来自于凤城市弟兄山镇陈家村的“第一书记”于皎洁是唯一一名女性,在医院宣传岗位的她同样巾帼不让须眉,2021年多方奔走为陈家村申请到了十万元“发展庭院经济项目”资金,在驻村疫情防控前沿阵地发挥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并自掏腰包购买一千多元的防疫物资用于抗疫,自始至终一直奋斗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作为一名护士她一个人独自完成近万余人次的核酸采集任务,无论风雨酷暑坚持奔走在入户采样的家家户户。同时,她发挥自身宣传的职业优势,结合本村农业农产品特点为陈家村连续申请多个农产品商标,树立农产品产品牌,打造陈家村特色名片,加大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和推广度。
几位“第一书记”根据各自实际工作需要,针对于相同区域部分同类农产品,充分整合链接既有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精准定位区域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他们联合发展,助力打造凤城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第一书记“抱团”,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帮扶”,有力发挥了“拳头效应”, 他们“蓄能充电”、交流互鉴、整合资源、合作发展,他们一起走销路,跑市场,为下一步各村农产品销售打通了一条康庄大道。
再苦再累一起冲 用心用情竭为民 打造凤城靓丽农产品名片
尽管每一位“第一书记”平时疫情防控任务很重,但是乡村振兴的步伐却一刻也不能停,“第一书记”抱团结盟交流乡村振兴的新方法,共同探索“品牌+媒体+电商”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蚕蛹、大米、绒山羊、蜂蜜、蓝莓、草莓等几大产业,打造出“凤城”地域品牌,通过品牌的引领,实现村集体经济大踏步跨越。
在王洗清书记的牵线搭桥下,为了快速打通村里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三位“第一书记”第一次谋面就带领本村骨干力量参观了辽宁希谷电商、鑫磊果蔬合作社、枫源羊家庭农场、山东村沟股份经济合作社种羊基地、绒山羊屠宰厂。这次“取经”大家受益匪浅,共同探讨电商销售模式,打造各自的电商平台,在发展产业、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的道路上,三位70后“第一书记”们再苦再累一起冲,为了乡村大振兴,联合作战,携手前行。
【责任编辑: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