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辽农+”平台 助力乡村快速振兴
——辽宁省“互联网+”融合发展成果巡礼之六
(辽宁党建网讯)近年来,国家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普及,为各个领域提供了强大动力。辽宁省高度重视、始终坚持“网络先行”的发展策略,并取得重要进展。辽宁党建网根据辽宁省互联网协会提供的发展报告,采写了辽宁省利用“互联网+”促进全面融合发展的系列报道连续刊发。今天发表的是第六篇:建设“辽农+”平台 助力乡村快速振兴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辽宁省委网信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驻乡村干部为中坚力量,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大力建设“辽农+”网络平台,助力乡村快速振兴。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网络扶贫攻坚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为此,辽宁省以党建为引领,以精准扶贫为主线,以驻乡村干部为中坚力量,整合各类网络扶贫资源,采取多项措施深入实施“辽农+”网络扶贫工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保障。辽宁省制定印发了“辽农+”网络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扶贫办等部门,统筹抓好各项任务实施。各市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推广方案,积极建立省市两级联系人制度,强化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全省先后在清原、西丰、阜蒙、朝阳等地确定50个贫困村,开展首批试点工作。二是开展六大行动聚合力。组织实施网络扶贫资源同心支持、网络精准帮扶牵手、农产品网上质量保障、农产品网上销售畅通、农村网上文旅资源开发、网络扶贫政策支持等六大行动,组织农业技术专家以视频直播形式远程指导生产,帮助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依托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网销渠道。三是凝聚央企资源求创新。辽宁联通免费提供通信资源,邮政建立和完善农村仓储物流体系,建行和人保公司提供金融和保险支持,探索形成较为成熟、多样化的央企联合扶贫合作模式,助力全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四是搭建服务平台助发展。建设“辽农+”网络扶贫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专用App,推出电商网站和小程序,建立市场化推广模式。充分发挥“辽农+”App的党建、专家技术指导、文化教育、电商等功能,组织全省1.72万名驻村干部与贫困地区群众精准牵手,引导帮他们通过“辽农+”App展示、交易农产品,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是深挖销售渠道寻突破。开展全省消费扶贫行动,加大“辽农+”平台销售推广力度,发挥辽宁联通“辽农+”网络扶贫体验中心作用,与大润发、地利生鲜超市合作,打通线下实体销售渠道,上架农产品数量已达近千种。六是加强宣传推广树形象。充分发挥报社、电台电视台、东北新闻网、辽宁党建网等媒体的优势,陆续刊发《发展品牌农业助力乡村振兴》、《13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沈城买年货》、《抓党建促振兴,第一书记发挥专业特长指导渔业生产》等系列报道,提升扶贫产品品牌效益和市场知名度。利用各级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等渠道,宣传网络扶贫知识,营造网络扶贫良好氛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原1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支持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建了十几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以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全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中,辽宁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和商品通过电商进入了农村,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国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促使了网络在农村的发展。截至2022年五月底,辽宁省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85.3万人,较2019年底增长了50万,占网民整体的32.3%,增长了4.1个百分点。去年开始就已经新编制完成1000个村的村庄规划,加强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3500公里以上,坚持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推进燃气下乡。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他们因地制宜、稳慎推进,以改造提升为主实施“厕所革命”,推进垃圾就地分类处理,打造一批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95%以上行政村已实施垃圾分类。同时,辽宁省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主编 孟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