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6月,辽宁省委宣传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由党中央确定的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内涵表述语——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27个字,字字铿锵雄浑。
在九一八事变91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就从这27个字说起,说说那些抗联烈士、那些抗日故事。
1931年9月18日。辽宁沈阳。
九一八事变爆发,此后短短4个多月,东北大地山河沦丧。
1931年9月19日。沈阳皇寺路福安里。
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国内号召武装抗日的第一篇抗日檄文,是中国共产党号召中国人民起来抗日的第一声呐喊,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一份宣言!
从此以后,整整14年。无数共产党人赴汤蹈火、浴血奋战,开启了“时间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抗日斗争。
14年,热血奔涌,共赴国难;14年,饥寒交迫,爬冰卧雪;14年,前仆后继,铁骨铮铮;14年,孤悬敌后,血战到底;14年,视死如归,矢志不渝。他们以艰苦卓绝的不懈斗争,书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部史诗中惨烈又令人动容的厚重一页。
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和最高领导人。与日寇战斗到最后一刻,面对劝降,杨靖宇答复:“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一问,注定日寇末日只是迟早。
这一问,注定中华儿女抗战到底。
有坚定的信念才会有如此的壮举。正是凭借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东北抗联成为一支打不倒、压不垮、困不死的钢铁队伍。
赵一曼,1905年生于巴蜀,1936年殉于东北。国难当前,赵一曼留下与幼子的合影,奔向战场。“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赵一曼从此“红装白马”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令日寇闻风丧胆。
1935年冬,赵一曼受伤被捕,受尽非人折磨,日寇一无所获,最终他们感叹:“赵一曼强大的意志力与坚毅,已经无法用医学来解释。”
东北虽非吾之家乡,东北却是国之东北。和赵一曼一样,共产党人本着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白山黑水。来自河南的杨靖宇,来自云南的周保中,来自辽宁的赵尚志,来自安徽的童长荣,来自山东的王德泰,来自山西的魏拯民……他们或投笔从戎,或毁家纾难,他们义无反顾地向最黑暗处走去,燃烧热血,以求光明。
国破山河在,热血沃中华。
从1931年至1945年,东北抗日武装共出击20余万次,消灭日本关东军18万人。惨烈的作战,使抗联部队从最多时3万多人锐减到最少时不过千余人。
1938年10月下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在乌斯浑河畔被1000多名日伪军包围。妇女团8名女战士毅然决定放弃渡河,牵制日军火力,掩护部队突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高唱国际歌,誓死不屈,挽臂投江。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岁。
一寸山河一寸血,血战到底铸英魂。
即便在饥寒交迫、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极端环境下,抗联将士依然信念坚如磐石,旗帜始终不倒,坚决战斗到底,在白山黑水之间、林海雪原深处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书写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
历史的硝烟从未散去,否则天边的霞光不会那么绚烂。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否则高扬的红旗不会那么鲜艳。
东北抗联精神就是这样,在冰与火、生与死当中锻造而来,在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中磨砺而来。
站在新时代繁华的街头,回顾赵一曼给儿子留下的绝笔,“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见字如面,岁月无声。如今我们的大好河山,我们的幸福安康,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得。
长歌当哭,歌以咏志。唯有不忘初心再出发,才能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唯有厉兵秣马再奋进,才能赓续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鉴往事,知来者。新时代,新使命。
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困难不少,工作很多,需要我们从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力量,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知难而上,抢抓机遇,勇闯新路,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我们没有经历他们所经历的饥寒交迫,但有和他们一样坚定的信念和初心;我们没有经历他们所经历的山河破碎,但有和他们一样为国为民的勇毅和担当;我们没有经历他们所经历的血雨腥风,但有和他们一样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你们重整山河,我们再添锦绣。
继承东北抗联精神,凝聚磅礴奋进力量,建设新时代的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的美丽新家园。
向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