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阳市连续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集中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朝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近年来,朝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创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着力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中国北方绿色农产品生产与精深加工基地、京沈都市文化旅游带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辽冀蒙区域性物流中心,聚焦打造“环京津冀现代化的开放朝阳、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朝阳、绿色低碳文明美丽的宜居朝阳”持续发力,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实现历史性突破、跨越式发展。
这是加速崛起的十年,朝阳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
十年来,朝阳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不停顿,深化开放合作不止步,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走在“辽西北”前列这一目标。
经济总量历史性跃升。朝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十年间,朝阳市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在全省位次逐年前移,实现了由全省垫底到奋起直追,再到跻身中游的“三级跳”。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44.8亿元,全省排名由2012年的第十二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七位。2013年至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3.2%。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十年间,朝阳市财政收支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日趋合理。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步发展,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同时,朝阳市科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保持在75%以上。
这是精准发力的十年,朝阳产业体系加速重构。
十年来,朝阳市加快打造辽宁开放合作西门户和新增长极,变单向融入为双向融通,传统工业体系向现代工业体系转变,服务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十年间,朝阳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做大做强设施农业、做优做精特色产业,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从2015年开始,除2020年受灾外,其余时间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产,2021年达到300.0万吨,创历史新高,占全省的11.8%。
北票市被命名为“日光温室越夏番茄生产全国第一县”;凌源市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球根类鲜切花生产基地;建平县被誉为“中国小杂粮之乡”。
朝阳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以“工业强市”战略为牵动,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形成现代钢铁冶金、清洁能源等八大产业集群17条产业链。2013年至202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年均增长1.4%。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朝阳市聚焦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22.4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442.1亿元。
这是内外兼修的十年,朝阳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十年来,朝阳市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真正以项目的“大提速”跑出发展的“加速度”,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内需市场潜力释放。朝阳市持续推动现代商贸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消费供给能力,满足各层次消费需求。北票市、凌源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获评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343个行政村实现电商服务全覆盖。
项目招引量质齐升。朝阳市坚持项目为王、项目就是未来,举全市之力抓招商抓项目,招商引资的“蝴蝶效应”充分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
2020年以来,朝阳市恪守绿色低碳循环要求,出台系列文件,划定项目引进“红线”,推动项目由“有没有”向“好不好”加快转变。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十年间,朝阳市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对外贸易层次不断加深,对外贸易领域不断拓展。
这是积厚成势的十年,美丽朝阳日新月异。
近年来,朝阳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狠抓去粗存精、去污存绿、去虚存实,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的美丽朝阳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朝阳市积极构建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各县(市)全部晋升为省级森林城市,北票市、建平县、喀左县被确定为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喀左县成功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深入开展矿山矿业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累计造林510万亩,造林总量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48.73%。省考以上水质断面年度水质平均值全部达到Ⅲ类以上。
文旅朝阳加速崛起。朝阳市持续打造“化石文化、红山文化、三燕文化、红色文化”4张名片,现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
朝阳市着力打造京沈都市文化旅游带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一批重大文旅项目不断建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朝阳市广大干部群众正在用实干托举梦想,以勤奋续写华章,努力开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辽宁日报 记者王海涛)
【责任编辑: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