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意见、工作方案相继出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确定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坚持思政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打开方式。思政教师必须“姓党”,要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时代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深入研究者和忠诚践行者,作为学为人的表率,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坚定信仰信念信心,胸怀“国之大者”。通过开展教学大比武、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方式,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对党忠诚,学生喜欢的思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堂堂正正”“干干净净”,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坚持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正确打开方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定位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在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坚持针对性、渐进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课程共性教学建设与地方个性德育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新格局,突出“课程理念一体化;目标内容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队伍保障一体化;课程评价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推动全面思政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材体系的思想价值建设,挖掘铸魂育人的教育文化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格局,确保思政课提质增效。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正确打开方式。要树立“大思政”理念,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长期以来,思政课程一直作为一门单设学科贯穿于大中小学各个学段,伴随着青少年成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相对而言,其他学科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厚。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必须树立“大思政”理念,既要抓思政课程建设,更要抓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要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革新教学手段和内容,让思政教育课堂和课程活起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协同推进其他学科思政教育建设,充分挖掘各类学科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人才培养全体系,让青少年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同时,还要在大教育、社会大环境中融入思政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各类实践育人平台,不断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真正构建“时时皆思政,处处是课堂”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教育局 贺雪松
【责任编辑: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