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忘使命,为辽宁振兴添砖加瓦 热烈祝贺辽宁党建网发表的稿件被国家宗教局网站转发 开启新时代伟大航程 学习贯彻十九大征文 “两学一做”常态化征文通知 两学一做主题征文通知 党建研究中心赴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慰问 关于开展“盛京杯”我为党旗争辉征文活动的通知 关于召开“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宣传及企业 关于召开“新时期党建工作研讨会”的通知
今天是:2024-04-19 星期五  
>
老兵的情怀
来源:辽宁党建网 红色文化 人气:7988 发布时间:2023-03-20 10:08
会员登录
  • 用户名:
  • 密码:
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休十几年,我搬了家也换了电话,因此,害得辽阳老贾托沈阳朋友杨书和找了我两年,才和我取得联系。

杨书和在电话里,操着河南味的普通话跟我说,他的老朋友贾玉瑞托他找我。闻听老贾还健在!我颇为兴奋,瞬间,我对老贾一身军装、满嘴大蒜味的形象记忆便浮现出来。我打趣地问一句,他还吃大蒜吗?杨先生开朗地笑着对我说:“嗯嗯,你太了解他啦!”我和杨先生简短沟通后,便约了改日相见的时间地点。

老贾是几十年前,我在省委党校办大专文化补习班时的学员。第一次见面,他那头“板寸”和一身整洁的军装带着大蒜味儿,便把他军转干部形象烙进我的记忆。那年他已经五十岁,都到了抱孙子的年龄,还进学堂,可见其强烈的求知欲。他长我十七八岁,我们建立师生关系后,我一直叫他老贾。他们是县处级培训班,大家都住单间。我兼任班主任,每天早晚都要到学员宿舍看看,长时间观察,我发现老贾每天关灯最晚,常常是夜深人静、学员们已鼾声四起的时候,他房间的灯依然亮着。他在写字台前,或整理笔记或预习课文,有时还踱步默诵什么,那个样子,会让我想起奋蹄的老牛。因而,我有时会迎着大蒜味儿,走进他的房间劝他休息,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文化基础差,有这样的好机会,自己得下点苦工夫,不能让别人落下。这时,我会感受到一个老兵的坚毅。

补习班共有84名学员,除了频繁应答学习上的问题,我很少有时间与大家进行深入的个人交流。我陪伴大家刚度过一个春秋,就被选调入伍,到沈阳武警指挥学校执教。记得送行时,老贾开心地对我说“孙老师啊,部队现在最需要你们这些有文化的人!”在他的潜台词里,我感觉到他对部队的眷恋和自己文化水平低的无奈。

白驹过隙,一晃二十几年过去,突然有一天,年近八十的老贾,在他军官女婿的陪同下,来到我家做客。此来并非单纯叙旧,他知我有个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的角儿,带来一沓题为《晚年文稿》的书稿,请我为他做序。闻听他准备出书我很兴奋,便爽快地答应了他。闲聊中,我好奇地问他咋那么喜欢大蒜,他说大蒜能祛病防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防蚊虫,他就开始吃蒜,现已坚持数十年,养成了餐必有蒜的嗜好,说着他拍了拍身上六五式军装的大口袋,弄得蒜皮子窸窣作响。第一次知道他有抗美援朝履历,让我肃然起敬!分手时,他说自己来日无多,这本书是他人生的收口,我感觉这话的分量很重。依依惜别中,我除劝他“保重”外,压抑的情绪让我无法多说什么。

送走老贾,回到楼上我便捧起书稿,追踪起老贾的人生轨迹。他的经历可谓简单而不平凡,他出生于旧社会的辽南长兴岛,因家境不好,小学没念几天就下地干活。十八岁那年,他心怀一腔热血,响应新中国的征召,于1950年10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为一名战士,随63军188师564团5连赴朝作战。在异国他乡为了给家人写信,他开始向战友们学写字,战友们都热情教他,可战场上没有从容的时间和安宁的环境,唯有战斗间隙可用。可残酷的战场,会瞬间改变一切,刚刚还教他识字的战友,转瞬间就可能成为喋血战场的英烈。贾玉瑞在朝鲜三年多,参加过第五次战役、铁原狙击战、开城保卫战、西海岸防御战,目睹战友们一个个离去,他五内如焚、心似刀绞,牺牲战友的音容笑貌和所教他的字,都让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1953年,他有幸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回国后,无论是长期在部队工作,还是后来转业到地方,乃至到退休生活,他无时不刻都在想念那些牺牲的战友,他觉得战友们一直在看着他学习和成长,他对自己不敢有任何懈怠。他心里有一个坚定的想法,要替战友们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退休后他有个浪漫的操作,开始养蜂,他要让生活变得更加甜蜜,他认为这样,百年之后,他可以去告慰战友:大家在朝鲜战场吃苦受罪乃至流血牺牲,都是值得的!

看完老贾的书稿,我为他那传统而质朴的感恩思想而感动,激情之下,我命笔疾书,很快完成了他给我布置的“作业”,我在《晚年文稿》的《感言》中写到:“他是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的。在那脑袋掖在裤腰带上,此时不知它时命的残酷环境下,他居然有心学习,足可见他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对他在党校的学习情况,我写到“那是一次文化的恶补,他为了报答党组织对他的培养,在学习中起早贪晚、晓读夜记孜孜以求的身影,已让我定格成一种进取者的符号。经过一番书山学海的跋涉,他的文化基础达到大专程度,这对于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也许无所谓,可对贾玉瑞而言,这是愚公移山,这是精卫填海。”文中我引用了老贾的诗作《战友情深》,他在诗中写到“抗美援朝大拼搏,中华儿女献身多。每每想起诸战友,心如刀绞泪滂沱。未料自己能幸存,今日饱享天伦乐。虽经千险与万苦,烈士面前算什么?”我在《感言》中,用这些文字勾勒了老贾的精神风采。

我与杨书和先生如约见了面。谈起老贾,我们彼此滔滔不绝且所见略同,他和老贾因养蜂而成友,他给我讲了老贾在郊区租房养蜂的故事,无论风霜雨雪,他坚持几十年骑自行车往返,至今未歇。杨先生非常感慨地说,看来经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交谈中,最令我欣慰的是,老贾如今已活到九十高龄。想起上次分别的情形,感觉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十几年,老贾肯定有不少故事要和我分享,这回我要跟他好好聊聊。为此,我和杨先生要了老贾的手机号码,杨先生却告诉我,老贾已耳聋多年,现在,他根本听不清电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文字交流。哦,我依稀想起老贾曾跟我说过,耳朵在朝鲜战场上被震坏的事。这让我欢乐之中断了弦,没有办法,只能等杨先生和老贾鸿雁传书后的消息了。

老贾反馈很及时,借助发达便捷的快递业,一封鼓鼓囊囊的信件很快送到我手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信封,想从字里行间寻找老贾又有什么事要我帮忙,仔细一看,只字未提,他急于让我分享的竟然都是他人生中的大事情。

他在信中告诉我,他连续两年获得两个纪念章,一枚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另一枚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其实,他在党远远不止“50年”。然后,令我惊奇的是,他用整整5页信纸,向我讲述了抗美援朝战史上最为惨烈的铁原狙击战。话题是由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的大型纪录片《生死存亡的铁原保卫战》而引起的。央视以大数据技术还原了铁原保卫战,一个崭新的视角,把老贾带回那场事关志愿军生死存亡的战斗,也是给他今日耳聋埋下隐患的残酷经历。他以泪洗面连续收看四天,他看到了当年狙击战的整个战场,他看到范弗利特的轰炸,他更看到战友们的钢铁意志和宁死不屈。历历在目的过往,虽了却了他想重回战场的夙愿,却勾起了他对战友的极度思念,他想起了军长傅崇碧,师长张银辉,团长曹步墀和参谋长王平,以及连长刘印堂、指导员孔昭宪和排长徐振华等各级指挥员的身影,更无法忘记全连50多名喋血疆场的战友,尤其是那些教他识字的战友。老贾用这样大篇幅回顾来他的战斗人生,是痛苦的怀念也是一种精神的再现。

看了老贾来信这些内容,我突然悟到:他从十八岁赴朝参战起,无论在战斗、生活、学习或是工作上,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他想到在朝鲜战场与敌战斗的情形,在异国他乡经历的风霜雨雪,以及身边逝去的那些战友,所遇难题就会攻无不克、迎刃而解。原来,抗美援朝战争造就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和别样的人生。


作者:孙洪海

【责任编辑:树林】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求是网 | 学习强国 | 中组织部12380举报网站 | 辽宁纪检监察网 | 北国网 | 北京组工网 | 上海基层党建网 | 长白山先锋网 | 龙江先锋网 | 数字平台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工作人员
辽ICP备2021003851号-2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803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五马路228号(辽宁党刊大厦)电话:024-23128410 Email:lndangjia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24 辽宁党建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