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东北部,一片珍贵的绿洲镶嵌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这片绿洲,就是民勤县,一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方。年均降水量仅为113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超过2600毫米,水资源极度匮乏。全域总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占比高达九成。
民勤绿洲,生态脆弱之地的守护之战。民勤县的生态安全不仅关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是西北生态安全的重要一环。若民勤生态屏障失守,两大沙漠将在此“握手”,河西走廊将受到流沙冲击,进而威胁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防沙治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要深刻认识到民勤生态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将治沙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治沙目标和任务,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治沙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治沙事业,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治沙格局。
科技创新,治沙事业的关键支撑。在治沙工作中,科技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支撑。甘肃地区在治沙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践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治沙技术,如草方格沙障、沙漠固沙剂等,有效提高了治沙效率和效果。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善了沙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另一方面,甘肃地区还注重培养治沙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开展技术攻关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创新的治沙专业人才,为治沙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公众参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沙格局。治沙工作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在甘肃治沙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力量不可忽视。通过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生态体验等多种形式,公众对治沙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要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参与治沙项目建设和运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沙格局。
甘肃治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任重而道远,守护好民勤绿洲这片珍贵的土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为甘肃乃至全国的防沙治沙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文/李莹)
【编辑:张健】
【审核: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