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网报道了茶陵县高陇镇龙匣村的“一斤肉价随礼”习俗。邻里之间随礼,就按一斤猪肉的市场价,关系一般的只按一斤猪肉价,即15或20元随礼。村民李文忠介绍,他已经50多岁了,从他记事起,这个风俗就在村里流行,大家普遍遵守,直到今天。
“红白事,节俭办,肉价礼,情意重。”龙匣村“一斤肉价随礼”的做法坚持至今,甚至被写进村规民约,真的是难能可贵。
农村社会是人情社会,婚丧嫁娶,免不了礼尚往来。但在不少地方,“份子钱”越来越高,名目越来越多,人情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过去邻里之间随礼,可能只要10元,20元,现在少则100元,多则上千。你随我,我随你,形成了恶性循环,背离了礼金的本意。相比之下,龙匣村“一斤肉价随礼”既保留了朴素的情感交流,又不增加彼此的负担,真的诠释了什么才是“礼轻情意重”。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斤肉”已经不值多少钱,“肉价礼”在不少人眼里确实显得有些寒酸。但是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斤肉随礼”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肉价礼”金额小,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不至于让村民人情负担过重。另一方面,“肉价礼”可以减少村民攀比心理。在这种风俗的影响下,村民们不再因礼金的多少而产生心理负担和攀比心理,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纯粹和融洽。大家更注重的是在婚丧嫁娶等场合中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共同分享喜悦或分担悲痛,从而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构建文明乡村、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毫无疑问,“一斤肉价随礼”就是我们应该提倡的,高额的份子钱就应该是我们反对的。这一风俗能够传承至今,既仰赖村民们的自觉坚守与践行,更离不开基层组织的有力引领与积极倡导。从民间自发的默契约定到村规民约中的明文规定,这不仅是制度层面的有力固化,更是一种面向全体村民的深度宣传与价值引导,体现出基层治理在移风易俗进程中的智慧与担当。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斤肉随礼”风俗虽然在当地得到了普遍的遵守,但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是否能够被接受和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毕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都有所不同,对于随礼的标准和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推广“一斤肉随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加以引导。但不管怎样,“礼轻情意重”应成为随礼的最高准则。
“乡村需要人情味,但绝不能让人情成为负担。”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村移风易俗,要求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在一个追求快速消费、崇尚奢华的时代背景下,株洲这个小村庄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情谊并不建立于金钱之上,而是基于相互理解和长期积累的信任。这种价值观不仅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社区氛围,同时也为当前社会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徐刚)
【编辑:乔宇】
【审核:王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