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振兴发展的“稳定之基”
———我省聚焦“四个着力”的思考与实践(四)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稳定之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一段时间以来,与辽宁上半年经济增速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民生话题。
很多国内媒体甚至外国媒体,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速走低,民生怎么样?”
是满目凋敝,还是平静如常?
晨曦中城乡公园里说不完的变化,夜幕下街边广场里停不下的舞步,平日里各类餐馆食客盈门,假日里旅游景点游人如织……经济增速虽放缓,民生保障不打折。一个个闲适而温暖的生活图景,呈现的是我省民生发展的答卷。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出的一剂“良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事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稳定之基。
“要紧紧围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惠民富民’。”省委、省政府坚定民生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改善民生越是困难越要高度重视
与我省上半年走低的经济指标形成强烈对比的有这样一组数字:
全省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同比增加18.4%;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截至6月底,全省实名制就业4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8%;
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民生永远是改革发展的“指南针”。
绝不能让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上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更要持之以恒地守住民生底线。”各级政府始终牢记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夯实底线,不仅需要真心实意,更需要真金白银。我省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上半年全省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同比增加18.4%,这一数字已为“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民生理念作出最好的注释。
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我省通过不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百姓织就了一张更加密实、更加坚固、更加有效的民生安全网。
“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无论抓稳定还是抓发展,都会有力量、有后劲。”省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健力分析认为,民生的持续改善,使群众对改革发展充满信心,更加支持和拥护改革,这是我省经济行稳致远的最大底气。
目前我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民生持续改善,创新创业热潮涌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确定下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重点,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办好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高度重视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凸显的正是我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民生定力,也充分展示出我省的发展潜力。
改善民生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老工业基地振兴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生活水平是不是得到了提高,也就是看人民群众是哭还是笑。
今年夏天,家住本溪市溪湖区二电地区的棚改户张荣兴,跟着市建委开发办组织的“动迁户看房团”,跑了多家楼盘看房。本溪的棚改动迁户可选择优惠购买商品房,实现“即搬即住”,不用再苦等回迁了。
“张荣兴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检验振兴发展的重要标准。
今年,我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
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也获得了发展的动力与生活的活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创业;减免税费,小企业轻装上阵;简化手续、资金支持,创业之路走得更顺畅……
然而,从回应群众期待的角度来讲,民生工程与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还有117万贫困人口需要帮扶脱贫;棚户区需要加快改造;采煤沉陷区需要治理……
老百姓期望着工资涨得快点,别总是“被增长”,物价跑得慢些,保障力度再大点,就业就医就学养老不犯愁……
群众盼望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出路仅此一条:只有不断改革,推进发展,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百姓才能共享发展成果带来的喜悦。
办事再方便些,交通更顺畅一些,空气更清新一些,吃得更放心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民的需求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要预判可能出现的新的民生问题,顺应期待,推进改革。”姜健力分析,民生工程更要实现愿望与效果相统一,办好事,要办到点子上,要解决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好政策更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各级政府只有准确把握民生脉动,零距离地了解群众需求,才能顺应群众的美好期待。
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有人认为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黑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负担,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民生与发展并不矛盾,两者是相得益彰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牟岱说,民生改善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诚心诚意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我省经济发展提速升级带来新动力。
家住大连市长海县广鹿乡塘洼村的张桂兰,以前吃水靠手提肩挑,而且水苦涩难喝。如今,总投资8.23亿元、连接7座岛屿的跨海引水续建工程,已实现全线通水。这不仅让张桂兰喝上了“甜水”,也拉动了净水厂建设和海底管道输送、自来水管线敷设等相关产业的投资。
民众有期待,政府有回应。
农村水电、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城市交通网、城乡公共文体设施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建设,拉动了投资,稳定并扩大了就业,带动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增长。
“民生改善会产生拉动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的联动效应。”牟岱分析指出,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作用,这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新动力之所在。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支点。我省多年形成的投资“一枝独秀”的需求结构被打破,“三驾马车”的混合动力得以充分释放。
民生改善也孕育着新的需求热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相关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上半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2947亿元,同比增长11.8%。
为民生改善而谋求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还能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要把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入深化改革的制度安排中,只有把民生保障好,才能坚定不移地进行转方式、调结构,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牟岱认为。
发展的困难仍在,下行的压力仍在,但我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定力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