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站在“十三五”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数次提及脱贫攻坚,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辽宁代表团中引起热议。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容不得有半点松懈。”
“除了要注重‘精’和‘准’,还要注重‘稳’,要扎扎实实地推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情况发生。”
代表们认为,眼下,脱贫攻坚工作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打赢这场“硬仗”,既要有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又要有瞄准“穷根”、实施“靶向治疗”的措施,这样才能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
“今年是五年攻坚期的第2个年头了,留给我们的时间已不多,确保如期脱贫的压力很大。”作为村支书,吴艳良代表认为,村支书工作在基层,要当好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不但要把党的政策落实好,还要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我们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旅游养老产业项目,依托当地自然景观打造旅游度假主题,项目还为村民家进行统一风格的装修,增加客房部分和农家乐项目,村民还可以定期领到分红。这让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很多村民增加了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他建议,在实施精准扶贫中,还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让基层干部的心热起来、劲鼓起来,激励他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大显身手。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果树技术指导站农艺师冯艳玲代表说:“在阜新,乡亲们开始从靠天吃饭到依靠种大棚蔬菜、种果树等特色农业脱贫,还有这些年发展起来的玛瑙产业、温泉旅游产业,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业,逐渐走上了致富的路子。”冯艳玲认为,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只有“授人以渔”才能彻底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她建议,扶贫工作要让社会和企业也参与进来,通过产业帮扶形式,真正形成全方位的协作扶贫。
“没有产业支持,精准脱贫就是一句空话。”单桂双代表所在的合作社从事花卉种植,目前已经吸收300多名社员加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5名。“除了把贫困户吸收进来种植花卉,我们还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让贫困户每人每月至少能赚到3000元。”单桂双说,在农村,只有因地制宜找准了适合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才能长期、稳定。
要帮贫困户摘掉“穷帽子”,更要帮贫困户找到“好路子”。未来5年,全省将立足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潜力,优化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构建产业发展与扶贫帮困有效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和精准扶贫的有效性。
打赢这场“硬仗”,还要使出“组合拳”,彻底扫清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各种障碍。
“多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在脱贫工作中,稳定脱贫更难。”冯艳玲代表建议,要加大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力度,提高抗大病风险能力,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教育脱贫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身为教师的刘宏艳代表认为,教育改变素质,知识改变命运,绝不能让孩子们因为贫困与教育“绝缘”。她建议,要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贫困地区教师定向招聘力度,同时,鼓励优质师资到贫困地区从教。“另外,还应该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工程’,帮助贫困家庭有就业能力的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长期就业,实现全家稳定脱贫。”刘宏艳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