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联系服务群众,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干部驻村常态化。县委为四家班子成员、法检“两长”等 26名县级领导干部每人确定1个联系服务点,进行蹲点帮扶,并配发了“民情日记本”,方便县级领导干部详细记录村情民意。同时,要求乡镇干部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实现了全县驻村工作“每村有干部”的全覆盖。二是听取民意立体化。开展“深入基层、听取民意、解决问题”活动,要求每名县级领导干部深入分管基层单位的走访率不低于85%,深入联系服务村走访村民代表、特困户不少于总数的80%。每月深入联系服务村或分管基层单位调研不少于5天,每名领导干部每月就加强基层工作、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向县委提交一份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年内,每名领导干部至少为联系服务村或分管基层单位办理3—5件实事,并形成一个务实管用的调研报告。三是作风建设制度化。对“庸懒散慢”不良作风进行专项整治,采取明察暗访、下发督查通报等形式,对工作作风散漫、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的行为进行坚决查处。
“四变”强化公仆意识,破解难题不留死角。一是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完善县级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在县信访大厅公开接待群众来访,对重点信访积案带案下访,在深入分析案情、找准问题症结的基础上,分门别类采取化解措施,确保案结事了。县级领导主动与信访人会面,促膝谈心,听取意见,寻求破解群众矛盾纠纷办法。二是变“单向协调”为“部门联动”。针对集体访、越级访的信访积案,由包案领导主动约访,亲自听取信访人的诉求,召集相关责任单位集体研究处理办法,将责任分解和落实到人,同时明确办结时限。三是变“输血化解”为“造血化解”。对一些诉求无政策依据但生活确有困难的信访老户,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民政救助、特困资金以及节假日慰问等办法,想方设法帮助信访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采取多种帮扶手段,帮助信访人发展家庭经济,逐步“打消”其“信访”念头。四是变“静态分析”为 “动态分析”。制定了“一周一研判,半月一会商,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总结”制度,由县分管领导组织对信访形势定期分析、会商和总结以及通报,总结经验,剖析问题,分析原因,安排部署下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