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冬临塞外。沈阳市铁西区北方重工集团盾构车间里,却是一派火热生产场景。一条长达百余米、高十几米的钢铁巨龙,骨架已成,肌肉渐满。几位棕黑色面孔的外国客商,前来考察采购。
作为我国重型工业聚集地,辽宁不少企业在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过程中,紧盯问题促改革,勇闯市场谋发展,推动质量效益全面提升,探索实践新时代企业创新发展新路子。啃下体制机制改革“硬骨头”
走进沈阳机床集团车间,一支支由员工组成的双创团队,利用i5智能机床,从云平台上接单创业,干劲儿十足。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在这里,一场以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内部双创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正强力推进,啃下包袱沉重、负债率过高的“硬骨头”,行业龙头涅新生。
随着一台台大型盾构机出口海外,一个个装备工厂布局“一带一路”,北方重工以“三司一园两中心’为主要内容的重大改革加速推进。北方重工集团副总经理苏学祥介绍,集团架构从“母分公司”转向“母子公司”,主营业务从单一制造向设备集成服务转型,优势装备板块整合为3家专业化公司,推动维修保障等辅业向市场进军,变老包袱为新动力。“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提出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正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待解的重点课题。”苏学祥说。
钢都鞍山,钢花闪溅。“干得好的加薪,干不好的研究去留,不能混日子了。”鞍钢工人说。历经行业寒冬考验,鞍钢坚持向改革要红利,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等举措,一举结束亏损,大幅增利。为企业装上持续发展“永动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辽宁企业干部职工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切体会到,面临全球制造业新变革,必须抢占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全面创新的先机。
“我们要为企业装上‘永动机’。”沈阳远大集团党委书记贺先文说。作为年收入逾百亿元的民营企业,远大创建了全新机制的科技园研发平台,大胆采取激励措施,科技人员最高享有70%收益权,迅速集聚海内外500多名科技英才,在减震降噪、模拟仿真、超声波等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依靠创新,远大保持了年均5%至10%左右的增速。
市场愈严峻,愈要强化创新。鞍钢已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177个,发挥劳模和技术能手作用,累计创效5.6亿元。“我们要进一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调动员工积极性。”鞍钢集团总经理姚林说。“i5不仅让国产机床有了中国芯,更让工人有了前途。”沈阳机床集团i5产品线员工盖丽亚对未来充满信心。企业依托i5自主核心技术,连攀智能机床、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谷、智能工业云等智造升级台阶。集生产力租赁、云服务、再制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制造谷在各地生根开花,开辟制造转型新路径,i5订单突破1.8万台。借力“一带一路”勇闯国际市场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老工业基地企业面临从大到强的新挑战,在十九大精神引领下,辽宁企业双轮驱动,改革创新举措并进,国内国外市场齐抓。
北方重工集团海外营销总监杨溢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企业连获矿山设备、水泥建材等海外大订单,“我们不仅帮海外客户建立本土化工厂,还提供运营服务,迅速拓展了海外市场。”
去年,美国纽约市的全美最长悬索桥项目经层层严格挑选,使用了鞍钢1.5万吨桥梁钢,引发业界关注。今年以来,鞍钢创新研发的桥梁钢、管线钢、核电用钢等全面打进海外市场。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也以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在中亚、北非等地找到新市场。
“大势越来越明朗,前景越来越美好。”贺先文说,“我们要拼命发展高科技产业、拼命参与‘一带一路’、拼命发展智能农业装备……”他一连用了几个“拼命”展示未来蓝图,3年后,企业国际收入占比要从40%提高到80%。
新华社记者/石庆伟 王炳坤 刘东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