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篇》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不了情
发布时间:2022-07-07 10:11 阅读量:4244
作者 周立军
2014年的夏天,我退休前所在企业的一位同事找到我,让我帮她父亲给人民日报写封信,祝贺人民日报创刊六十六周年。我在和同事在交谈中了解到老人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几十年来坚持订阅人民日报,他的最大愿望是见见人民日报记者。老人家这份执著和痴情感动了我,我帮老人家写了一封信,并投到人民日报邮箱,但却渺无音讯。老人家很失望,我还到处托人,帮他见到人民日报记者,但凭我的能力和水平是帮不了老人这个忙的。直至老人在2020年去世,我也没完成他的心愿,一直感到很内疚。但我心底一直没有放下这件事,总想着把老人家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老人叫尤志成,是广西异地来沈的离休干部。曾与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荣立过两次三等功。老人住在女儿家里,由女儿照顾。因为患老年性白内障,视力模糊。在两居室的房间里,他和老伴住的房间仅有10平方米,却堆满了报纸,从地面一直堆到棚顶。女儿说,在苏家屯老房还有一部分,这些东西是老爸的宝贝,搬了几次家也不舍得扔掉,隔三差五就翻弄一遍。
当我前去拜访时,老人非常激动,他把我当成人民日报的记者了,兴致勃勃的让我看他积攒的报纸和近百本厚重的剪报,仅关于抗美援朝方面的剪报就有十几册。老人家告诉我,在14年前,他坚持剪报的事迹还被刊登在沈阳晚晴报上。翻阅着这些剪报,我和老人聊了起来。当提及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生活时,他立刻显示出与年纪极不相称的激情,浑浊的眼睛中不时的滚落出几滴泪珠。他断断续续的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我出生在辽宁昌图县的农村。十九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部队的番号是东北独立170师509团二营二连。因为在私塾馆念过两年书,到部队就当上了连队的文化干事。那几年,部队驻扎在山海关,我每天要教战士学文化政治。给战士们上课的教材就是《人民日报》。因为很多字不认识,我就边看报边查字典,自己学会了,再去给战士们读。也就是从这那时起,我和人民日报难解难分,人民日报成为我的一生的导师。我不仅从人民日报上学到文化知识,还学会了辨证的思考和全面地看问题,从中结识了很多先进人物、英雄模范。他们为我的人生标尺提升了高度。
1950年7月。美国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的请求与中国人民的意愿,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境内,支援朝鲜人民抵抗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我所在的东北军沈阳军区通讯营接受整体改编入朝参战。
1950年11月17日,我穿上了部队发的卷毛皮鞋和志愿军带竖条的棉服,在丹东辑安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我所在的部队是洪学智副司令员属下的三分部。到了朝鲜,我担任排级文化教员。因为敌机终日的狂轰滥炸,我们只能住在山洞里。在战斗间隙,我就教战士们识字。在山洞的石璧上挂一块黑板,每天教10个字,记得第一堂课,我教战士们写保家卫国四个字。我在黑板上写,战士们就拿着树枝在地面上划拉。除了教写字,再就是给战士们读《人民日报》和战地小报。人民日报一个连队能得到一份,在异国他乡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能听到祖国的消息,倍感亲切。记得,我到朝鲜后,领战士们学习的第一篇文章是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其中有一段我都能背下来:美国侵略者侵略朝鲜战争的火焰,在南面早已延伸到我国的台湾,在北面现在竟扩大到我国的鸭绿江边和图们江边了。美国的空军,愈来愈频繁地向我国边境袭击。现在一切事实,都彻底地打碎了美帝国主义及其外国助理人的花言巧语,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将侵略战争引向中国的罪恶阴谋。我国人民决不能坐视朝鲜战争的这种严重形势而置之不理。战火已经烧到我们的门前了,放火者已经暴露了他们的野心了,我们处在侵略者刀锋之前的中国人民,怎样能够熟视无睹?怎样能够置之不理?我们的热血同胞,怎样能够不纷纷起来。这篇文章让战士们更加明确了赴朝作战的意义,和保家卫国的斗志。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写出了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崇高称号和代名词。10月的一天,司令部翻译告诉我魏巍来了,我高兴极了。跑了十几里路来到了松石里的一个山洞,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魏巍。魏巍和我握手后,又给我倒了一杯水,问我哪个单位的,我回答说是一分部电话连的文化干事。我说,您写的文章太好了,我们连队的官兵都看了,真能鼓舞士气,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反映志愿军的文章。随后魏巍又和我们这些来自基层的文化干事交流了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的问题。
1952年的7月的一天,我从连部取回人民日报。这份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强烈谴责美美国空军F-86喷气式战斗机8架,侵袭中国东北部安东领空,炸毁大片房屋,炸死炸伤居民49人的罪行。返回的路上,遇到山洪暴发,正在过河的我,被一个浪头卷走,被冲到下游,在一个拐弯处,被一位放羊的战士救下来。那份报纸却被泡的字迹毫无。幸好在拿到报纸后我看过一遍,凭着记忆,向战士们复述了报纸上的内容。
1952年12月20《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马特洛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一文,为了尽早让战士们看到这篇文章,我接到通知就出发了,到十几里外的连部取报纸。那天下大雪,我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没膝盖深的雪地里趟行。雪水汗水在鬓角旁凝成了冰碴。到了连部已经天黑了,指导员让我歇歇明早再返回,我说,全连就这一张报纸,每个排要轮流看,在我这耽误一天,会延误全连100多名官兵看报纸。说完,我就把报纸掖在怀里,连夜赶回。第二天在早饭前给大家读了这篇文章。我含着眼泪读了下面一段话,在一次反击战中,我军的冲锋道路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敌人的火力点,三挺机关枪疯狂地扫射着,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指挥员对突击队员们说:“谁去干掉它?”一个年青的通讯员黄继光答道:“我去!”黄继光知道祖国人民慰问团到了朝鲜前线,他满怀信心地向战友们说:“告诉祖国人民慰问团,听我胜利的消息吧!”接着他又说了一声:“同志们准备冲!”便提着手雷向前冲去。敌人的机枪扫射得十分猛烈,他刚冲过去不多远,身上就中了几颗子弹;后面的战友们只见他摇晃了一下,又向着敌人地堡扑去。当敌人的子弹再次射中了黄继光的身体的时候,他已经扑到敌人的工事上,并用身体堵住了一个正在发射的敌人的枪眼。 我念到这,战士们情不自禁的举起拳头喊道:向黄继光学习,把美国鬼子赶出朝鲜!
在敌人炮火下 电话线经常被炸断,我们就一次次的穿梭在前沿阵地和后方,冒着敌人的炮火抢修线路。伤亡的事时有发生。有一天,排长王福元带着几个战士去抢修线路,在途中不幸中弹身亡。当他的遗体被抬回驻地时,我从他怀里掏出一个绣花枕套,用半张破损的人民日报包着,已经被鲜血浸透。原来为了赴朝作战,他推辞了婚期,并和家里商定他等从朝鲜回来再完婚。在红川(现在的南韩)他买了一个绣花枕套,说要给未婚妻邮去。我把战友的遗物,一直带在身边,心想等回国后给他送到家去,可是回国后一直没联系到他的家人,这件事一直让我内疚。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标志着历时3年的朝鲜祖国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从7月27日晚10时起,一切敌对行动完全停止。那天晚上,我们跑出山洞,拿着敲打着搪瓷缸子,抛着军帽,笑着哭着,欢呼跳跃着。
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回到广州军区后勤部报到,在药材库当指导员。1965年我又参加了抗美援越,在汽车团任政委。在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旅生涯有三十余年,直到1979年在广西转业。转业后,我被分配到广西南宁平板玻璃厂担任领导职务。多年来,我始终坚持阅读人民日报,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用于指导工作实践。
1990年离休后,我就自费订阅人民日报至今,我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到报箱里取报,邮递员送晚了我去找邮局。有重要资料我就剪贴下来,还摘抄到笔记本上。人民日报是党报,是我学习文化的启蒙教材,是指导我工作的恩师。
2014年人民日报创刊66周年,那天我彻夜未眠。想起了在人民日报伴我走过的大大半生。我有幸活到今天,还能为人民日报祝寿,我感到幸福呀。那天,我写了一封年人民日报创刊66周年的贺信,虽然说投递无门,但能说出我的心里话,也就知足了。这几年,我眼睛看不清了,不能再看报了,但我坚持每天听新闻。我们国家日益强大,外敌要是胆敢进犯,一定没有好果子吃。
说到这里,老人的嘴角挂出一丝微笑。
听老人讲完了这段故事,我才懂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当他褪去了英雄的光环 成为普通人,当他由一年英姿飒爽的战士成了耄耋老者,他仍然坚守着他心中的阵地。
生活使我们遗忘了很多,但对那些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谱写过历史的人们来说,它所激发的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民族之魂,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动力,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将在岁月的流逝中永生。
(作者简介)周立军,诗人,现任沈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主编 孟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