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当一座桥
发布时间:2022-11-24 08:43 阅读量:5003
野老滩村位于灯塔市西部西马峰镇南部,地处太子河中游北岸,全村总面积约5.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00余亩,受灌溉条件限制,以旱田为主,农业产业常年以玉米种植为主,农户收益低,村里青壮劳力多在外打工。近年来,由于花生的市场价格持续高位,种植花生效益较高,村里也先后展花生1000多亩。但由于缺乏经验,盲目跟风发展,导致品种单一,且品种的适应性没有经过科学评价,种植风险高。
2021年10月,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导致全村近500亩花生被雨水浸泡发芽,紧接着低温冻害,更是直接让这500亩花生完全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万元。
作为省农科院派驻野老滩村第一书记刘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决定借助省农科院为驻村第一书记设立的专项资金,为全村在花生和玉米上引入几个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供广大农户和种植大户选用,从而优化品种结构,提质增产,提高农民收入。2022年3月,通过省农科院科技服务微平台,第一书记刘坤将上述问题和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了省农科院科服部,在其协调和帮助下,很快得到了省农科院玉米所和沙地所的回应,并免费为其提供了自主选育的玉米和花生新品种。此外,他本人还能通过市场调研和查询相关文献资料,购置了几个发展潜力较好的花生品种,用于品种示范。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试验示范和观察研究,根据不同耕地类型,为种植户和种植大户筛选出适合本地发展的玉米品种2个,花生品种2个。其中,玉米品种以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目标,分别针对高产田和中低产田各筛选出1个玉米品种,亩均增产80公斤。而花生则根据实际用途,各筛选到1个品种:一个早熟、高产,能够规避成熟期的不利天气,适合采后直接销售获利,亩均增产鲜荚果50公斤以上;另一个口感极佳,适合鲜食、做炒货或着腌制咸菜。
作为省农科院派驻的第一书记,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产业。背靠着省农科院这棵“大树”,借助科研平台,发挥专业优势,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找准农业发展脉络,从科学角度“把脉”,再架起成果转化的桥梁,打通农村发展的“奇经八脉”,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每个省农科院下派驻村干部的目标,同时也是责任。“我想当好这座桥,最终让党心和民心在此连通”,他这样说。
(灯塔市西马峰镇野老滩村第一书记 刘坤)
【责任编辑: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