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沈北新区:实施“四力”工程闯出强村富民之路
发布时间:2024-05-12 23:41 阅读量:12281
沈阳市沈北新区委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具体要求,建机制、抓队伍、优载体、强保障,细化工作任务、具化落实举措、优化实践路径,闯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强村富民之路。
一是优化机制,实施“聚力工程”。坚持“一盘棋”谋划,编制全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长期规划“谋篇布局”,制定年度计划“落子实施”,按照空壳村“清零”、纯收入“倍增”、百万元村“突破”的思路,逐村攻坚、逐年提效。2023年,全区83个村纯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4个村成为“百万元村”;2024年,将推动全区83个村集体纯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百万元村”数量增至6个。坚持“一把手”带头,区委书记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带头包保重点村难点村,带动23名区级领导“包街联村”、81名街道干部“包村联户”,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形成“区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全区上下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坚持“一条链”明责,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年度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将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区委督查督办事项,作为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把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
二是建强队伍,实施“活力工程”。选优配强街道班子,精心挑选一批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干部进入街道班子,街道班子成员中,熟悉“三农”工作的占到70%以上,街道党建办公室主任面向全区择优选拔,兼任党工委委员,由区委组织部提级管理。外引内育“治村能人”,制定“外引”能人“进两委、给宅基地”,“内育”能人“进国企、给待遇”等16项激励举措,创建83个“能人工作室”,引育经营类、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等各类“能人”175名,实现“村村有能人、个个有作用”。用好管好驻村干部。扎实开展“我的项目我的村”活动,全区49名第一书记领办项目92个。以街道为单位组建“第一书记联盟”7个,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协同,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压实派出单位捆绑帮扶责任,将派驻干部个人特长和派出单位优势资源转化为助农兴农效能。
三是改革创新,实施“动力工程”。聚焦“三资”盘活抓改革,区、街、村三级党组织深入推进“三块地”改革,通过耕地集中连片开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等方式,发展“稻梦小镇”等产业项目20余个,带动社会投资近3亿元。通过党组织动员、村“两委”逐户走访等方式破解了土地确权难题,收回土地2.1万亩,村集体收入年均增收900余万元。聚焦项目发展求创新。指导52个村与14家企业组建12个产业联合党委,成立22个强村公司,整合利用村集体资产资源和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围绕休闲文旅、特色种植养殖等方面,推动黄家辽河湿地振兴带、马刚“千亩蒿柳养蚕基地”、兴隆台“万亩方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提高集体资产运营效益,带动村民增收。2023年村集体收入总量增速37.6%,2024年力争村集体收入总量再增长20%。聚焦农民增收求突破。建立《全区可利用庭院园田地台账》,联系特色农产品销售加工企业,开展朝天椒、独头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订单式”发展庭院经济。依托综合网格,组建437个“党群共富责任区”,推选1435名党员中心户和“致富能手”,带动村民开展物业管理、农机服务、手工制作等生产经营,增收2000 余万元,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
四是要素保障,实施“助力工程”。完善管理和监督体系,制定《沈北新区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指导意见》《沈北新区村级创办实体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23个,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强化集体项目土地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规则和不占用保护区的前提下,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协调自然资源部门,统筹安排具体建设项目,优先依法组织实施供地,高效开展审查报批工作,最大程度压缩审批周期。强化资金支持和金融普惠,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全面落实农村普惠金融,不断健全抵押贷款服务,农业保险制度日益完善。累计争取村集体项目扶持资金、“一村一品”奖补资金超过3000万元,办理农机具、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累计3.8亿元,发放购置农机等补贴补助11685万元,惠及农户4.13万户,人民群众致富信心、决心更加坚定,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编辑:孙滢茜】
【审核:王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