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党建网
欢迎光临辽宁党建网!
  • 首页新闻
  • 热点关注
  • 本站头条
  • 重要讲话
  • 权威发布
  • 基层党建
  • 非公党建
  • 廉政建设
  • 校园党建
  • 党建评论
  • 红色文化
  • 信息动态
  • 环保在线
  • 调查研究
  • 理事会
  • 第一书记
  • 党史学习
  • 志愿服务
  • 乡村振兴
  • 视频新闻
  • 社会组织
  • 党建书店
  • 人才工作
  • 志愿者
  • 当前位置:主页 > 调查研究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重大创造性理论成果

    发布时间:2024-08-22 17:31 阅读量:8741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分别是这两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它们分别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能分别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态和趋势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态和趋势时,就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若不适应时,就会分别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当这种阻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社会变革甚至社会革命,人类社会的形态就可能发生变化。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最高阶段帝国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以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为例,生产力的本质转变——从以农业为主转向工业生产——是关键因素,原先适应封闭式农业生产的生产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上层建筑已不能适应生产要素和商品频繁流动、资本大规模集合、开放式的市场经济的需求,才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对此,马克思形象地描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通常理解,生产关系包括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形成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等,而经济基础则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们的外在形态就是调节和影响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场合,生产力是自变量,生产关系是因变量;经济基础是自变量,上层建筑是因变量。在这两对矛盾中,最具变动活力、最活跃的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动有被动和主动之分。当国家管理层没有或者没有充分意识、认清生产力发展的态势以及已经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形下,生产关系的变动通常是被动的;反之,则往往是主动的。当国家管理层主动识变、主动应变甚至主动求变的情形下,生产关系就能更好、更快、更高效率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的推动和产业形态的升级,生产力已经发生质的飞跃、形成新的质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敏锐的洞察力、巨大的理论勇气、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而提出的崭新的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造性的重大理论贡献。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创立,表明我们已经把握了历史的主动,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发生质的飞跃,产生了新的质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2013年,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判断,提出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状态。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强调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开放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2022年,党的二十大明确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毫无疑问,新发展理念是指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正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产力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发生质的飞跃,产生新的质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洞察力,以把握历史主动的精神,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新发展理念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突破,是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理论。 

    并非每个国家、每个社会发展阶段,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构都能认识到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变化及其未来趋势;也非每个国家、每个社会发展阶段,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构都能针对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变化及其未来趋势加以总结并探索创立新的生产力理论;更非每个国家、每个社会发展阶段,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构都有勇气去主动调整、改革、完善社会经济制度从而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最具自我革命的勇气的,也是最具理论创新的品质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结合新的实际,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质生产力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变化及其未来趋势的分析研究,创造性提出的符合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特点、把握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引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崭新的生产力理论。就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一样,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创造性重大理论成果。 

    二、科学概括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深刻揭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前瞻性地规划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从实际出发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外在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学概括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它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产方式等手段,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蒸汽和机器引起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物质财富。两位导师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立足于科学和技术的工业社会的生产劳动。 

    就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同时为了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要害已经非常明确,发展路径也已十分清晰,只要抓住这一要害,沿着这一路径,新质生产力必将会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其实,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国科技事业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融入生产力系统的全过程,不仅提升了单个生产要素的效率,而且也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推动了产业迭代升级,从而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生质的飞跃,呈现出新质生产力一系列充满生机的外在形态。正如习总书记今年6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时总结的那样,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以来第12位。 

    三、主动提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调整,不仅涉及生产要素的配置,还涉及收入的分配,这必然会触及固有的利益格局。并非每个统治阶级都有意识、有勇气去调整生产关系。中国共产党勇于以自我革命来带动社会革命。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通。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遇到的问题也会发生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部署,十多年来,这一机制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显著的成效。我国GDP总量从2012年的51.9万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26.0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上升到超过17%,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000美元。但是,现在作为资源的生产要素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的作用已不再那么明显(在房地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时代,土地资源是十分重要的),正如人民大学郗戈教授所言,生产力的“力”从以往的热力、电力、信息力向“算力”升级。 

    科技创新成果已经成为重要的也是最富活力的生产要素。如何创造更多更优质的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则需要对现有的教育、科技、人才机制进行改革;如何让科技创新成果能及时转化,产生更大效益,则需要建立一个信息透明、渠道畅通、交易便捷的市场机制,这与传统的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何让这类科技创新的智力成果参与收入分配,这与传统的劳动力资源参与分配也是大不一样的,则需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还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科技交流、信息共享显得越来越重要,需要更多更好地利用、整合全球科技发展的文明成果,则也需要营造更好更宽松更有利于引进文明成果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相信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定能走得更稳更好,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作者系杭州市人大代表兼法制委员会委员 胡祥甫)

    【编辑:乔宇】

    【审核:王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