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辽西走廊文化有个约会|王剑冰:海州露天煤矿令人心灵震撼
发布时间:2024-10-31 07:46 阅读量:9515
10月16日,“中国著名作家辽西走廊文化行”采风团在阜新采风,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王剑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来阜新,看到一个神奇的“大坑”,令人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王剑冰口中的“大坑”,就是曾经的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矿”,如今的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你敢相信吗,这个矿坑有多神奇?它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1.8公里,深约350米。整座露天“矿坑”相当于38座北京故宫、1.2个西湖。“矿坑”负海拔175米,比中国地理最低点的艾丁湖还低16米,是世界最大的人工废弃“矿坑”。
据当地讲解员介绍,海州露天矿发掘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但重点建设于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即上世纪1953年到1957年,是国家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
建成后就一直不间断的挖煤,白天热火朝天,晚上灯火通明,几十台蒸汽机车盘旋穿梭,拉出煤炭源源不断送往全国各地,从1953年到2003年,海州矿累计为国家生产煤炭2.1亿吨,成为共和国经济的重要“输血者”之一。
在它一百多年的开采历程中,海州露天矿创造了无数个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堪称中国现代工业活化石和负重者。到2005年6月,海州露天矿由于煤炭资源枯竭,正式宣布闭坑破产。
王剑冰告诉记者,置身观景台,俯视露天坑,会令人产生巨大震撼。如今,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没有了夜晚的灯火,只有不断自燃的残矿证明着曾经的存在,仿佛述说着无奈与伤痛。
王剑冰在观景台站立了很久,他说,难以想像,这是中国人的汗水和鲜血挖出来的坑,而这个坑一铲铲、一敲敲、一车车,为共和国作出了巨大贡献。那时,年轻的共和国正在需要输入血液,这些煤炭就变成了滚滚烫烫的血液,而阜新人民奉献的是汗水,他们多少年的劳动,最后变成了一个坑。这不仅令人感叹,而是令人感动、令人让人怀念。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地方,我要写一写它。(王艺桥 郭蕾)
【编辑:孙滢茜】
【审核:王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