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莫成“第一数绩”
发布时间:2012-09-02 21:37 阅读量:1689
“第一书记”莫成“第一数绩”
桑德春
时下,全国不少地方都在选派“第一书记”到基层一线驻村扶贫、带民致富。广大“第一书记”也积极投身农村广阔天地,扎下马步、深入调研,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开动脑筋、谋划发展。但是笔者也注意到一个不好的现象:个别“第一书记”上任后不是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诉求入手,而是片面注重突破各项数字指标,比如投入多少资金、上马多少项目、完成多少工程,等等。“第一书记”在他们手中俨然变成了“第一数绩”。
之所以出现“第一书记”变身“第一数绩”的现象,表面上看来是因为当前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在横排纵比、创先争优,谁都想争排头当标兵,谁也不甘心拖后腿落后面,由此导致个别同志患上了政绩焦躁症,出现了“假、大、空”的倾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个别同志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第一书记”的内涵,没有树立“干好工作就是最大的进步”的理念,把下村驻点当成了一个往脸上贴金的工具,把扶贫致富变成了一场哗众取宠的选秀。在这种错误心态的驱使下,“大吹大擂”、“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自然也就相继出现。
“第一书记”变身“第一数绩”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使得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发展资源被这些大项目大工程大手笔消耗殆尽,村集体再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发展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业;另一方面由于个别“第一书记”在政绩冲动之下,往往在缺乏深入调研、不经详细论证的情况下就拍脑袋决策,一批匆匆上马又很快下马的“半拉子工程”由此诞生。
根治“第一书记”变身“第一数绩”的现象,就必须要双管齐下,标本兼治。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原有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从过去片面注重“显绩”逐渐转变到更加看重“潜绩”上来,把那些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儿解难事儿的干部选用起来,在制度层面上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摒弃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不当心态,把“第一书记”看作是为民服务、为党分忧的最佳舞台,不折腾、不懈怠、不动摇,俯首听民意,躬身解民忧,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群众的赞誉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