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车改” :大道至简 知易行难
发布时间:2016-01-14 15:39 阅读量:2035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车改”,终于在羊年岁末之前尘埃落地,各省都搭上末班车,以省定方案整齐划一推出方案实施。按国务院要求,各地完成“车改”最后时限是2016年上半年。界时,公职人员除特勤岗位将不再保有一般公务用车。“车改”大限将至,面对用车新环境、新常态,人们不禁要问您的“出行观”转了吗?
“公车”改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实施公务用车改革,其意义和作用网上相关文章很多,国务院“车改”方案也有详细叙述,本文不作过多表述。“车改”是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其对社会示范效应不可低估、不能小觑,将极大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出行观”。随着“车改”的如期完成,号称贪腐二大财务“下水道”,与“餐腐”并列的“车腐”将被连根拔除,失去滋生的土壤,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将以全新的视野,从公职人员廉洁的轻装简行,去感受服务型政府的简朴风采,不再被豪车、气势所阻隔和疏远,官民交往变得更加亲近贴近。
大限将至,您的“出行观”转了吗?此次“车改”改什么,大家都已十分清楚。当我们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就意昧着公职人员上下班、开会、下基层等公务活动不再有公车接送,对于习惯于车来车往的官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或许人们会说,都拿了车补了,出行就得自个解决、天经地义,干麻要操这份闲心!?话可以这么说,但现实并非如此,不做好准备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也是“车改”绕不开的话题。先说用车吧,选择就很多,如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其次是出行,可能是一个人,更多是几人同行,如何意见一致?第三,位置偏僻的机关单位,没公交车站或出租车,办事效率如何解决......?
“车改”后,“出行观”也要除旧迎新。没了公车,一时半会也是不好适应的,“通则思变”就得改“出行观”。遇到困难消极躲避,只会作茧自缚、烦事迭加、裹足难移,惟有敢于面对、主动化解,方能“消渴止痒”、迈出困境、纲常入轨。其实,国家推行“公务用车社会化提供”是有着全面考虑的:一是以公职人员现在的收入,购私家车完全能承受;二是出租车面临“僧多粥少”经营困境,鼓励公职人员“打的”,也是在扩大内需、搞活市场;三是公交车运营网络密布、量供充沛,为公职人员出行提供了经济方便的选择;四是可用“车补”合租车辆,用车实惠,还少了保险、修车、事故等诸多麻烦。总之,只要公职人员要转观念,单位领导统筹协调、积极引导,用“车补”让出行更方便更有利不是问题。
“车改”后再占公车是新“四风”问题。民众担心的这股歪风能否防得住、管得住,一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二靠严格的执纪执规,三靠纪检监督、民众监督、舆论监督。这里要注意一般公务用车和特勤岗位用车的区别,两者混淆了后患无穷,既可能影响特勤岗位正常调度用车,也为公车私用、“车腐”回潮再开口子。所以,“车改”后既要明确一般性公务用车的范围,也要列出特勤岗位用车的禁令,利用特殊标注、车辆定位的技术手段,以“零容忍”“全覆盖”的态度确保二者“泾渭分明”、“硕鼠难瞄”。
“车改”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公职人员出行上时,也应当适度关注一下“车改”的弱势群体——牺牲最大的临聘驾驶员、临聘职工和事业编制人员。因为他们与公务员同步实施了“车改”,出行也没公车了得自个解决,但却不能同步享受到车补。尤其是临聘驾驶员,还将面临失业的风险。改革是有阵痛,但对弱势群体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不能让他们付出太多的牺牲,尤其不能让他们的生存面临困境。笔者曾发表《公车改革,有三种人该怎么办?》、《公车改革,不要只盯住车补哪点小九九》文章,对公车改革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提出了建议,希望顶层设计多考虚他们的利益,不要把困难丢给底层、激化基层矛盾。
公车改革其意义并不仅限于车辆本身,更是昭示阳光政府、廉洁政府的打造, 是党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表现。广大公职人员要领会“车改”的深意,摒弃“官本位”“特权”的旧观念,以“三严三实”转作风见行动,建立“解民情、融民意”的出行观。从脚下开始,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服务群众,踏步“四个全面”征程,携手共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
作者:任建华
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