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要具备涵养过硬的道德定力
发布时间:2017-07-11 15:16 阅读量:1292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道德定力是一种道德上坚定不移的行为能力,也是确保慎独慎微、廉洁自律的核心要素。涵养过硬的道德定力,不仅关乎党和人民的事业,也关乎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
1.树立道德信仰。信仰是关于人们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人们对某事物的真诚相信、极度推崇、深刻仰慕,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和行为定势。信仰作为人对社会存在的掌握方式,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科学信仰等。当人们专注于对道德世界的把握时会产生道德信仰。道德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以信念、信仰的方式得以生存和传承的,没有信仰的支撑,就没有道德的现实存在。因为道德的基本特性是自律,没有硬性的强制,是出于自愿的。
道德信仰是道德定力的前提性条件。党员领导干部树立道德信仰,就要相信人类社会充满美好和善良,相信正义总会战胜邪恶,不要因为个别的、暂时的丑恶现象而迷失双眼、丧失信心,甚至善恶颠倒、是非不分。要坚信并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坚持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要对道德充满敬畏之心。如果我们内心有德,对道德法则心存敬畏,就会谨言慎行,如履薄冰,不但不会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还会主动扬善抑恶。《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之所以突出“廉洁”之德,就是要使全党坚信:只有廉洁,执政才有生命力,这就是我们的道德信仰,这就是道德定力之基。
2.磨砺道德意志。道德生活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不仅有恶的因素在骚动,而且也有来自善的冲撞;不仅有对过去行为的反省,而且有对未来的道德设计;不仅有一时的道德冲动,而且有始终不懈的道德坚守。这些都有意志的参与。道德意志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调节行为、克服困难的能力,是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可以说,没有道德意志就没有道德行为,就没有道德生活。然而,道德意志并非人所先天具有,它需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长期磨砺而成。从心理学上讲,人的意志品质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意志的连贯性与多变性的差别、意志的果断性与优柔性的差异、意志的自制性与放任性的差异、意志的坚韧性与动摇性的差异。意志磨砺的过程就是通过强化上述差别中的积极因素而抑制其中消极因素的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自制力的养成。
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理性对人的情欲的控制过程。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公正用权、谨慎用权、依法用权,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不能徇情枉法,做到“心中有责、心中有尺、心中有戒”。自制力还表现在道德选择中的自觉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面临诸多的道德选择,如忠与孝、人情与原则、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等等,党员干部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这是一种高度的政治定力,也是政治道德定力。也许面对选择时会有犹豫、会有纠结、会有内心的挣扎,但只要有了自制力,许多感性的欲望,潜意识的东西,都会通过道德理性的“冷却”而成为道德生活的积极思考,而不至于成为祸及党和人民的“横流之灾”。自制力的作用更体现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人独处时也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慎独”“慎微”的功夫和境界。
3.提高道德能力。道德能力实际上就是道德的行为能力。中国传统道德生活历来强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落脚点还是在“行”,所以中国传统道德总是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形成民俗、礼仪、家风等生活化形式,在“行”中体悟“知”,在“知”中促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要提高道德能力,一是要养足“道德资本”,二是要掌握行事的科学方法。道德资本就是行善的本领。正确的道德认识、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都是必备的道德资本,但对于道德行为能力来讲,还必须有“辅助性”的“资本”,如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体能、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都是道德行为发生的“载体”。党员领导干部对待百姓,不能光是“嘴上功夫”,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要让百姓得到实惠,这就是行为能力。有些干部热衷于做规划、讲大话、放空炮,从来不抓落实,从来不见实效,久而久之,失信于民,造成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共产党人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之心,更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硬本领。
提高道德能力还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是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毛泽东曾把工作方法比作“过河之桥”“渡河之舟”。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干工作“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虎头蛇尾。我们要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科学的工作方法就是让“善意”通向“善果”的桥梁,方法不对,则会使“善意”变为“恶果”。科学的工作方法,就是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道德行为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需要从长期、艰苦的工作实践中摸索,从他人的工作经验教训中汲取,从先哲贤人的政治智慧中获得。有了过硬的本领和科学的方法,就具备了行为的能力,就能实现好执政为民的道德目标,就能真正体现好道德定力。
4.培养道德气节。崇尚气节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道德定力的必要元素。气节在传统文化的古籍中又叫名节、节操、德操、操守、志节等等,它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原则性和道德上、政治上的坚定性。中国传统道德中关于气节的论述十分丰富,涉及如何对待富贵贫穷,如何对待生死福祸,如何对待荣辱功名,如何对待权位爵禄,以及如何待人待己等方面,包括“立志”“弘毅”“德操”“大行”“大节”“节全”等重要内容,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为人重在大节,穷达见廉,成仁取义。气节代表了一种人格上的独立,是人的主体性的根本体现,就是宋代思想家周敦颐以莲花为喻的高洁人品;气节也是一种直面现实的乐观进取精神,就是孔子倡导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进取的人生态度;气节是有志之士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的结晶,其外显为人的刚毅、坚强、激奋、火热,内隐则为冷静与理性,其力量是无以匹敌和震撼人心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我们党不仅是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者,更是气节美德的践行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书写了共产党人壮丽的人生诗篇。一个人能够坚守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对自己的道德信仰、政治信念和道德理想身体力行,坚持不懈,百折不回,即使处于逆境之中、危难之际、生死攸关之时,都能信守不渝、毫不动摇、绝不退缩,死不变节,就是有气节的表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定力必须要特别过硬,坚持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决不能在金钱面前迷失了方向、在美色面前丧失了自我、在权力面前丢掉了人格,更不能在财富面前忘记了初心,真正从内心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精神堤坝,始终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