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色味俱全”的组工信息
发布时间:2017-09-14 15:23 阅读量:2581
近日,笔者在一次组织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座谈会中,与大家讨论到一个“是否存在为了上信息而写信息”的话题,个人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且由来已久,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果把写信息当成了完成任务,则总结得就不会到位、剖析得也不深刻;如果把写信息当成推动工作的抓手、当做给领导提供参谋和建议的一项具体工作,才是信息宣传的应有之义。“写”组工信息,不仅能锻炼个人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工作思路会越来越清晰,为创新打法提供了厚重的理论与实践支撑;“看”组工信息,也不仅仅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他们创新的魄力和独特的视角。领悟信息宣传工作与写作能力,需注重“四课”,善于“着色”。
课前预习,打好底色。一是自加压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戏称人生有几大受罪的事“挖菜窖、蹲小号、写材料”,写材料的辛苦可见一斑。但是,在这个“苦”之下,“拿来主义”很有市场,有的人写信息从以往文件中找、从网上搜,把五六篇文章修改拼接凑成一篇,“大花脸”式的作品很难让看到想要表达什么。写信息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书本学习,跟老同志请教,从各地发表作品中领悟经验,在领导的提纲挈领中品味精髓,深入思考,沉淀自己。要摒弃那种一目十行、轻描淡写的惰性,一点一滴积累“碎片”,“一砖一瓦”垒起素材,勤能补拙,功在不舍,不以“采稿”而喜、不以“落榜”而伤,在摸爬滚打中成就自己。二是善于捕捉。总结提炼一篇信息,要用“显微镜”看清事物内在规律所在,那么时下的关注要点、新要求新变化、特色工作、经验做法就是这个镜片的“倍数”,“倍数”越高,信息点就越准,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转换角色,学会用领导的眼光来观察、分析、判断问题,提高站位,时常保持一根敏感的神经,敏锐地把握各个阶段反映的情况问题,就能够提炼一篇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发挥组工信息反映基层真实情况的主渠道作用。
上好户外课,增加色深。一是要纵深调研。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在一次审阅胡乔木写的通知初稿时,感觉“不扎实,轻飘一些”,指出原因是“没有研究各地已经取得的丰富经验”“脑子里对此问题还很不懂”。可见,不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写出的东西针对性和指导性就不够。从事信息工作人员要“腿勤、口勤、眼勤、手勤和脑勤”,抓住一些好的素材全面深入调查,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出比较系统、深刻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信息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追踪式、连续性的挖掘,进行反复提炼和深加工,一定能写出一些在全系统乃至全国叫得响、推得开的“拳头”信息、“精品”信息。二是横向交流。在加强对自身业务的拓展的同时,加强同其他组室、兄弟县区工作上的交流,增进对一项工作、同样问题上的探讨,在比较中提炼素材,增加业务“含量”和素材的“水份”,才能产生有份量的信息。
上好实验课,重填色度。一是“推演式”列题与破题。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系统工程,不把这个系统工程的各个环节理清楚、说明白,写出来的信息难免会有违初衷。部队在沙盘上的“推演式”排兵部阵要精准到一兵一卒,同样道理,要打出一张“精品信息”牌,不能唱“独角戏”,需集众家所长,克已之短。组织大家就一个选题,从角度、语言、逻辑出发拉出“大盘子”,要想清楚“为什么干”“怎么干”“谁来干”“干什么”,找准“着力点”,一个一个拉标题、一层一层深入,抽丝拔茧,带动大家共同创作。二是“寓教于乐”练好“笔杆子”。为了打造一批能战斗的骨干信息员队伍,各地都有其独到的打法,一些县区坚持案例式培训,讲师与学员互动,建立半月例会制度等等,就作品开展讨论、就问题进行交流,还设置了读书角、组工讲台、组工园地,并且有的县区将信息交流讨论课融入“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党日活动内容之中,种种举措,其目的就是要激发组工干部的创作热情和总结提高的能力。
课后复习,调好色差。一是画好“素描画”。我们都知道,绘画常常是一个长期的作业,在我们现代,就有写实画家耗时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才能画出一幅作品的情况。素描画要体现最亮点,并且反复观察修复,所以,我们形成初稿后,要从不同角度反复“透视”,抓住特色,突出“闪光点”,反复推敲、查缺补漏、力求完美,切记不可“草草收兵”交作业。二是坚持领导“会诊”制。一篇优秀的稿件,离不开领导的把关定向,要力诫闭门造车,杜绝“套牌”作品,堵住粗制乱造作品的“出口关”,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每一篇信息作品都充满阳光、透出智慧、激发动力。
我相信,信息宣传工作是施展才华与报负的大舞台,只要信仰坚定、乐于坚守、辛勤耕耘,就一定能谱写出无悔的青春之歌。
辽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李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