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人才瓶颈问题
发布时间:2018-04-19 13:57 阅读量:6320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一环、重要一步。基层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四方面人才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受市场经济大潮和西方思想的冲击,一些农村年轻人往往向往城市生活,急于跳出“农门”到大城市“掘金”。据统计,临沭县某村,20-40岁的230余人中,在家创业的不足15%,这就造成一些农村出现“空壳村”、“386199”留守部队的现象。而一些城里人过惯了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农村基础条件差、待遇低、工作辛苦,多数不愿到农村吃苦遭受罪,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对农村还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 “土脏差” 的错误认识,这就造成农村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来” 的“两难”境界。
二是农业投资大、见效慢。农业工作与其他二、三产业相比,前期投资大、见效慢,由市场、气候、疫病等问题引起的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高,即使有一些抱有“回乡创业、造福乡亲”的热血青年,创业过程中受外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好心办了坏事。就临沭县而言,近年来一些临沭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发展了一批家庭农场、采摘园等,但由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投资较大,农业劳动密集等原因,付出与产出效益不对称,均呈现逐年亏损的现象,难以留住人才;临沭某公司引进国内知名专家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的高端农业示范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概念、轻效益”的现象,仅仅维持着保本经营。发展畜牧养殖业虽然利润相对高一些,但由于各地面源污染、环保生态工作压力较大,往往一些地方政府都不鼓励发展。
三是农村情况复杂,农民思想相对保守。农民文化素质层差不齐,法律意识淡薄,小农主义、派系斗争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外来人才为了减少麻烦,不愿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比如,有的合作社、龙头企业虽然与农民签订了“订单农业”,但有些农民对于合同中该履行的相关义务全然不顾,提供的产品农残超标、以次充好等现象比比皆是。还有一些镇街、村居通过引人才、引技术,发展了葡萄、草莓、花卉等致富产业,但由于市场效益波动较大,加上老百姓目光比较短浅,市场效益好了,不听劝阻地盲目扩大规模,效益一旦下滑,直接改种其他作物,很难形成产业效应。
四是农村实用人才不足,出现“一才难求”的现象。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学习研究“三农”工作、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热度下降,真正懂技术、懂农业、爱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在农村出现了断档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再加上体制机制壁垒、信息渠道不畅等原因,往往想用的人才引不来,而引来的人才不顶用。
为此,建议: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切实转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养观念,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形成种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二要实施“筑巢引凤”战略。加强与本地在外人员的沟通联系,积极开展回乡行动、家乡游等活动,引导他们关注家乡变化,回乡创业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乡村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对于一些回乡创业人才在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要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探索建立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有效办法,鼓励事业单位的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二次创业”, 抓好现有“绿领”人才的培养,积极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本土人才。四要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结合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工程的实施,大力引进一批指导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用人才,为他们的医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所需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切实解决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及时帮助化解与群众之间的利益纠纷,争取群众的最大支持。(姚德)
通 联:山东省临沭县委组织部研究室
联系人: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