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5 12:19 阅读量:14010次
关于驻村第一书记履职实践中的几点理论思考 董晓华 我是董晓华,是2019年11月下派到辽宁省瓦房店市复州城镇的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也是我们全省1.2万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很荣幸有此机会在辽宁党建网《第一书记论坛》上与大家做汇报和交流。 自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在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按照省委组织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我一直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重点,积极做好驻村疫情防控的工作,可以说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两年的驻村生活让我对扎根基层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我所驻乡村有了更深的牵挂,两年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都让我记忆犹新。因此,结合我的驻村第一书记的实践体会,谈谈在“我和乡村一起成长”这个题目之下,我们驻村第一书记能给所在乡村带来什么、所在乡村又能给我们第一书记带来什么、我们第一书记和所在乡村怎样才能一起共同成长,以及我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几点理论思考。 我想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驻村书记都应该特别难忘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2020年初,一场突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向我们袭来,各地很多驻村第一书记都率先作为果敢的“逆行者”参与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去。据我所知,辽宁省人社厅派驻葫芦岛市塔山乡塔山村第一书记王宝宏,在突发新冠疫情的第二天,匆匆安顿好生病的妻子和年迈的老父亲后,立即从沈阳返回驻村地主持工作,持续坚守塔山疫情防控一线一呆就是近两个月。当疫情缓解他才离开,没想到的是,当他离开时,村民们竟然自发洒泪相送。我觉得,这就是在用实际行动诠释我们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从与村民的互动中我还能深切感受到的另一点,就是这些驻村第一书记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要切实服务人民,与乡村共同成长,始终践行一个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初心和使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本职工作,才能真正为辽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我才初步领悟到,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们给乡村带去的是我们党不忘初心、不忘人民的一种希望和力量,乡村给我们带来的是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感谢和信任。只有我们和乡村共同坚守这一希望和信任,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振兴乡村、振兴农业的伟大目标,从而和乡村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一、把握定位,当好第一书记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过去,驻村第一书记都是从市县两级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优秀党员干部中选派。而新一轮选派干部时则加大了省市两级选派的比例,适当减轻了县级选派的负担。同时,把乡村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舞台,推动干部资源沉向基层,可以让各级机关干部在此期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提高本领。驻扎到各村后,大家面对的都是陌生的工作环境,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各位领导干部尽快适应角色,明确驻村第一书记对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作为第一书记驻村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给乡村带来发展、带来希望。 当前中国人创造的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已经给我国的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希望。老百姓致富,农民增收,不负众望收入渠道越来越广,小康生活的大道越来越宽。回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基层是主战场,人才队伍是关键,广大基层扶贫干部是生力军,驻村第一书记更是从中发挥了生力军的重要作用。据统计,遍布全国各地30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以及广大乡村干部,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有的在雪域高原寻找脱贫之路,有的为大山里的孩子建立小学,有的用双手“扶”起村民丰收的希望,有的带领坡头村的村民易地搬迁……第一书记们用无私奉献兑现庄严承诺,不仅让贫困地区变了样,更播撒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火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第一书记一直是脱贫攻坚一线的中坚力量, 把乡村最需要的优秀干部派下去,就是想让我们打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着眼于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所采取的重要方法举措,积极为帮扶村发展谋思路、出对策、选产业、引资金、跑项目,使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地衔接起来,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一条增收富裕的路子。据我所知,全国已有18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在自己的岗位上献出了宝贵生命。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他们的遗志,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心和信念,更要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快速融入角色中去。作为个人,我有这样几点感悟: 一是要当好“主人公”,不做“过路客”。驻村第一书记从优越的城市到各方面条件都要差的农村,淡去了新鲜感,就容易有“难为情”。因此,要及时调整好心态,在农村的实践中找到成就感、归属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在田地里扎得下根,在工作上找得到方向。 二是要当好“实干家”,不做“指挥官”。农民们的感情十分质朴,他们对干部认同不认同,就看干部们干不干实事。干部每帮百姓争取个小补助,修补一条田坎路,都能让他们清清楚楚地记住,这样的关系简单直接。因此,要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 三是要当好“内行人”,不做“门外汉”。找对工作路子,避免“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要在调查研究中弄清楚百姓所需所急,在分析研讨中理清楚工作思路,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在问题要害处,针对不同的问题解决,或是势如破竹,或是久久为功。对民生领域的相关政策了解,是第一书记破解老百姓利益问题的“利刃”,既要向文件学规定,也要向实践学操作,只有我们弄清了每个环节的条条框框,才能让百姓少跑来回路,干成踏实事。 二、发展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2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乡村振兴”关注度位居第八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对获得公平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生活品质也抱有更高期待。全面小康路上做到一个都不掉队,共同富裕路上也不能落下农民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挑战更加艰巨,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方位的振兴,从农村贫困地区到全部农村地区,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全体农民,从“两不愁三保障”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可以说对象更广、范围更宽、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是一场持久战。 按照中央文件精神,乡村振兴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诚然,每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但是要让农村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基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在生活富裕之上的锦上添花。生活富裕的方式非常多,比如提高粮食产量、鼓励农民工就业、从商等等。但为了农村长远、可持续的发展,首要的还是发展好农村产业,有产业就有就业,有就业就有增收,最终就能实现生活富裕。 我认为,辽宁省内农村土地广袤,物产丰富,只要让那些沉睡、限制的资源“活”起来,村集体和农民的收益就可持续。过去我们提倡消费帮扶,村里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靠帮扶单位的消费来解决,但帮扶单位撤了以后怎么办?这些只是政府促进消费农产品的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说,富民乡村产业发展要在“自立”上谋划,农民们自身做得好,才能更好地吸引资源要素到村;更要在“持续”上下功夫,由短期效益向长远收益和综合效益转化,针对不同村落不同资源特点因地施策。一般来说,驻村第一书记驻的是一个村,一个村就有好几项产业,有种植、养殖、加工、文旅等。产业发展资金有限,对于如何使用,往往无所事从。不发展,没项目,肯定完不成任务。但是如果对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心中无数,则会造成盲目投资,重复投资。事实上,有的地方只凭一番热情,不是建大棚,就是养鸡养鹅,不仅效率低下,有的项目甚至还深陷泥坑,造成烂尾工程。即便是有的项目成功了,扶贫产品生产出来了,但好多地方因为销售渠道不通、产品又供应不上而难以为继。导致有的高端产品也卖不上高价钱,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低下,产业兴旺遥遥无期,这些都是我们做产业扶持时面临的困境。 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呢?我曾和几位村里产业发展较好的第一书记交流过,大家一致的看法是,不管是做农业还是搞工业,提升价值链(卖出更好的价格)、延伸产业链(创造更多岗位)、打通供应链(对接更多销售渠道),是实现产业兴旺的三个基本要求。所以,乡村产业发展就要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三个方向为抓手,着力解决不同村域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在打通供应链方面,可以应用现代营销技术大力推动互联网带货直播,依靠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优势,来拓宽扶贫产品的销售渠道。现在,驻村第一书记带货直播已成为一种潮流。去年12月份,“红色家乡 盛京手礼”暨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农产品展销会,在沈阳欧亚联营一楼举行。来自全省近50名第一书记,带着各村的特色产品出村进城,卖力吆喝,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考虑到单一、分散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因此才催生了由100个集体经济、合作社组成的“盛京手礼”品牌,希望通过直播带货,形成一种合力和叠加效应。这当中包括新民血肠、九九草莓,还有来自丹东东港、抚顺新宾、本溪桓仁等地的优质大米……。这种利用直播的方式既打开了本地农产品销路,促进了消费,又增强了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 三、深挖文化,积极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依靠农村空间形态、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的一个历史过程。“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分别承担着目标、主体和实现方式,三者高度整合的表达,就是对美丽乡村建设最好的诠释。“乡村”作为“主体”,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某个乡村的个体,是美丽乡村具体工作的承担者;二是作为某个县域的群体,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动者。“建设”作为美丽乡村的实现方式,通过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 在如今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的功能和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乡村的定义也有所区别。近些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加,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650万人次,乡村早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所以,我们必须从此角度作为正确理解和研究的出发点,把凸显辽宁乡村田园自然风光特质、绿色生态环境优势和乡村宁静美丽的自然特质,作为辽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新方向。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发挥乡村多方面优势,让人们感受其生态之美和人文魅力,将辽宁美丽乡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家园。 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2020年《人民日报》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中,刊发报道了《辽宁盘锦以美丽乡村建设夯实振兴发展——乡村更宜居 日子真舒心》。盘锦市近些年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基本达到100%。很多人认为,盘锦的成功既有天时地利还有人和,是不可复制的,我想这并不准确。除了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对于文化的挖掘,每个村落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根基。相较于中国九千多年的农耕文明,近代工业文明到目前为止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这意味着中国的文化不仅仅属于城市,更是牢牢扎根于乡土。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加快村庄环境整治,深挖村寨文化底蕴,塑造村庄德治秩序,内外兼修,大力建设宜居宜业的魅力乡村。 我作为第一书记下派到的是瓦房店复州城,是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镇中有12处文物古迹、清中期风貌老街的50余处的商号、店铺、作坊,以及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多人对复城古镇的了解并不多。时任镇党委书记的黄显刚同志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我们不能抱着金饭碗没饭吃”。这句话让我认识到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所以在接下来的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深入调研复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那些能够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关键点。为此,我找到镇原文化馆馆长金延年,开始深入了解复州城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人文风貌、生活习惯等。在此基础上,我还查阅了很多的历史资料,走访当地群众170余人次,外出调研3次,组织座谈会2次,专门到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相关政策,专门到省档案馆查阅了数十万字的历史文献,并向10余名专家学者当面请教关于复州城修复的重要价值和方法途径。在和有关专家交流过程中,当我了解到深圳大芬村发展油画产业的情况时,深受启发,并且立即南下深圳,深入了解大芬村以油画为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特别是当我了解到他们在仅有0.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2018年就创造了45亿产值的时候,我非常惊讶。这一巨大变化,也让我充满信心,他们行我们也一定行,一定要让复州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变成巨大的发展动能。经过精心准备和反复研究,最终我终于形成了一个“关于修复复州古城打造辽南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调研报告,并特别提出借鉴深圳大芬村经验,在镇周边村落打造国画村、书法村、高桥村等特色村落,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等的建设性意见。此调研报告得到辽宁省人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不仅将其列为重点督办建议,还特别决定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康捷领衔督办。目前,康捷副主任和大连市张志宏副市长已经先后数次到镇实地调研,研究落实路径。我也真心希望能够用我们驻村第一书记的努力实践,立足乡村文化,转化文化建设成果,实现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从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四、结合实际,强化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由于很多地方的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贫血”,成为发展短板。为此,我认为,要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不断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贯彻落实,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特别需要强调全面协同,这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战略,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在政策制定上加强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区域进行多元化的分类指导,形成一个由上到下融合贯通的体系。在整个运行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要夯实法治基础。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农村改革,用法律的形式将农村重大改革成果及时确认下来,确保乡村振兴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更好发挥法治对农村改革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二是用活土地政策。一方面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让全社会强农惠农的力量充分汇聚起来。另一方面要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让农村的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在承包地方面,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同时鼓励农民采取入股,合作、流转和托管的办法盘活农村闲置下来的承包地。在宅基地和住房方面,因为农村闲置下来的宅基地和住房分为多种情况;比如说;长期无人居住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宅基地和住房,我国是采取收回的办法盘活利用。再如;闲置的住房和宅基地有人管理的,那么国家是以“三权分置”为突破口,适度放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引导村民通过出租,合作经营的项目,从而盘活农村闲置下来的住房。 三破解人才瓶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我们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聚焦经济能人、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士、大学生等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带动力,用足用活政策,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不断优化本土乡村人才成长环境,创新培训组织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任务。对乡土满怀深情的“领头雁”,要当成乡村的“金种子”来培养,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生产上有能力、在经营上有办法、在精神上有追求,成为口袋鼓囊囊、精神亮堂堂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还需要打造人才的“培养链”、“成长链”和“使用链”为一体的“人才生态链”。不断完善乡土人才发现机制,努力在基层发现乡土人才,让乡土人才“浮”出水面,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奠基工程、动力引擎来抓;从考核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服务发展的积极性,激发人才活力;注重在农村基层一线培养、磨练和重用人才,让乡村人才立足当地、施展才华。 四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公共财政要以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要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普惠金融重点放在农村,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主席强调:“担当就是责任。”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担当精神,想干好一项工作,那只能是空谈。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始终把第一书记的第一责任放在心上、担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眼下,我省又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响应号召、牢记嘱托,奔赴各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注入朝气蓬勃的能量。我们第一书记就是一面镜子,老百姓是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看待我们干部的。可以说,我们的形象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干部形象。所以,我们要见贤思齐、奋发有为,筑牢思想根基,坚守信仰定力,激荡精神涟漪,在乡村振兴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用心用情用力,以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岗位工作中去,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群众之需,融入群众,扎扎实实为村民办实事,书写与乡村一起成长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为驻村工作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责任编辑 孟宪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