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6 22:08 阅读量:5547次
2022年11月12日下午我冒雪来到辽宁大学崇山校区,拍摄沈阳初冬的第一场校园的雪。
我在辽大从学生、教师,到管理者历经50载。期间,有幸风雨无阻、义无反顾地用镜头拍摄校园风景和人文景观,乐此不疲,从无倦怠。因为,我的人生旅程是从这里开启,得到恩泽与滋养,这里是我出征的港湾,这里是我感恩的归属。富有东北特色的冬季校园雪景,我每年都积累很多不同时令、气象、环境、气氛的雪景。
当下我非常喜欢赶在下雪时拍摄校园。尽管天空灰暗,但较为均润的散射光,加上较为饱满的土地植被、树上积雪的反射光,让校园风景呈现出水墨般的画卷,秋季的斑斓色彩转眼间成为简约之美的黑白灰等色的淡雅格调。特别是画面明显记录了瞬间从苍穹划过的雪丝雪点留痕,颇有朦胧而别样的画意之风。我们过去拍雪景常常在雪停后的蓝天时光拍雪景,这一传统拍照思维模式、视觉经验过于俗套,视觉语言又过于重复。诚然,应打破常规,力图在恶劣的天色气候下,尤其是风雪交加的突变环境中去抓拍那舞台戏剧般的现场效果。这样的场面会让树枝摇曳、瑞雪纷飞,人的衣服、雨伞也在随风攒动,在强风劲雪中男女老少行走时差异性的肢体语言会增加作品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动静结合的风情意境。假如再有黑白灰调翻卷云层的渲染其影像的格局、气势、寓意就会超然至极、生动震撼。
这次初冬拍照虽没有达到所想象的天气,雪下得不够密集不够猛烈,但雪几乎没有停下来,着实增加了初冬的气韵。应该注意观察凝视凌空降雪瞬间的动势,雪落建筑、树枝树叶、灌木林、花卉、大地、冰体水面的积雪形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气温与温差下,积雪的形态、质感是不同的,尤其是晨光夕阳、阴云密布、风和日丽环境条件下,甚至是月色间、蜡光下,由于时辰高低色温不同,雪的质地、风韵、色彩也是异彩纷呈格外娇艳高雅、气度非凡。
记得早年我去吉林雾凇岛摄影采风,零下22度以下冰冷而朦胧的早晨涓涓河水与水库暖流水形成对冲所产生的水雾便形成了著名的雾凇景观,当时又有降雪叠加,那冰清玉洁、巧夺天工的树挂将成为独有的童话世界。辽大学府没有那得天独厚的水库,很难拥有那番的天地。但辽大人70余载春秋沧桑而辉煌的奋斗,为辽大新老校区建设与发展,不仅留下赓续红色基因的优良办学传统,还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化血脉与可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老校区根深叶茂的大树、银杏林、松柏、红豆杉,草木葱茏的绿色植被,优雅恬静的楼阁亭台和曲径通幽的晨读小路,在晚秋不愿退去的色彩中,初冬的雪一下子扑天盖地与多彩的落叶交融生辉,多了一份厚重感、亲近感,唯有那朗朗的读书声才能打破校园初冬的宁静。
校园鹅毛大雪、冰挂后的雪,绵绵不断雨雪交加的雪均产生不同的影像质感与形态。而那天的雪却不同于前几种雪,它是经过一夜半融化半冰冻后沉积的雪,草地上仅有正在消融的薄雪,而巨大的石头上却形成星罗棋布雪蘑菇状花斑,难得一见。尤其是各种树木的雪挂如此精美,激发着我创作的灵感和诗意的遐想。
在那天下午2点,我一直拍到夜幕降临,紧紧围绕雪的主题把崇山校区主要建筑周围环境、生态林区的景致、庭院景点、上课放学的路,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核酸检测点做了影像的记载,试图凝固疫情间有情的风景,让师生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以休闲审美的愉悦方式,欣赏辽大、放松精神、放飞梦想!
图文作者:刘志超,辽宁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新华社中国新闻图片特邀摄影师、辽宁《影像评论》创始人之一。 (主编 孟宪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