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22:19 阅读量:7798次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随着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我国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越织越牢,保障政策日趋精细化、精准化。社会保障事业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要支撑,发挥着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作用。让社会保障“民”字当头,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撑起民生福祉。 民生,是人民生计,是关系在群众的“衣食住行”之中的真切关爱。虽然我们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赶超许多发达国家百年的历程,取得较为卓越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部分就业人员缺乏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短板等不足。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仍存在差距,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补齐社会保障“短板”。群众生活好不好,只有俯下身子、亲耳去听、亲眼去看,才能有最直观的感受、最真实的反馈。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用好用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要像“走亲戚”、“访朋友”一样,与群众“谈心事”、“唠家常,倾听了解群众的难点、政策的堵点、治理的痛点。 要加强精细化管理,让信息填平社会保障“鸿沟”,保障对象认定更精准。在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数据互通基础上,建立部门预警信息机制、干部排查核查机制,对群众发生风险及时发现核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等信息技术,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工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里,实现应保尽保、保障到位。 要健全社会保障监管体系,坚持防微杜渐控风险。民生保障事业事关百姓福祉,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方面制定人员增减月报制度,完善民主评议程序,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及时掌握每户困难群众的动态信息,保障资金“即发即停”、“应享尽享”;另一方面防范化解社会保障资金风险。既要加强与纪委监委联系,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压实工作责任,明确职责担当,防止干部在工作中“违反原则”、“玩忽职守”。又要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等各类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救命钱”。 为民造福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形式主义的“走马观花”,要把群众的事看得“天高地厚”,发扬求真务实工作作风和“钉钉子”精神,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当日办”绝不“明天办”,再小的事“全力办”,把群众的“烦心事”办成“舒心事”。让社会保障“民”字当头,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作者:吴奇凡 【编辑:乔宇】 【责编:王雪弘】 【审核:王同文】 |